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标签:
人事栏目纪录片先生 |
分类: 我愛讀書 |
总觉得自己运气特别好,总是遇到好的人、好的事,他们或主动或无意识地,给了我很多帮助与启示,让我从给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也没有刻意去追寻什么,却总有不错的东西就飘到眼前。我说的是深圳广播点集团DV生活频道的《人事》栏目的特别节目——十集的纪录片《先生》。(我这不是在做广告,是真心诚意推荐这个纪录片,这学期慢慢地把生活消遣、修炼从只是看纸质书转变成又看书又看各种纪录片。)
可惜,我没有非常及时地珍惜。3月份发现的这个系列纪录片,因为很敬重梁漱溟先生,当时就立马看了一集。倒是现将匹配的《先生》一册书看了,心里确实震动挺久。想方设法将十个视频下载藏在移动硬盘里,想着总有一日能都看完。周四政教活动课,学校没有安排其他事情,便给学生播放了陈寅恪先生那一集。这些大师大先生,都是我所敬重的,受老黄和大林影响,最喜欢的是梁漱溟和陈寅恪。
这两日,难得空闲时间略多,便将剩余8集看完了(每集都是30分钟)。
放在这里,一是收藏,二是给不留神进来的有心人分享。(链接请点击加粗的大师名字)
第一集:蔡元培
【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
他毕生倡导教育救国、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推动中国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复兴。后人评价道:“他是新文化运动之父,他通过改变一所大学进而改变了一个民族!”
对蔡先生印象最深的,便是“兼容并包”。
第二集:胡适
【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正因为他既‘开来’又‘继往’,在思想流于偏激的国人看来,他的一言一行就不够刺激,有人甚至把他看成连折中派也不如的‘反动学者’。
被抹去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大师啊。
看关于张爱玲的文字时知道,在美国期间,他们二人会通信,私交还是不错的。
第三集:马相伯
【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他年富力壮的时期,全部贡献给清朝的洋务事业。整个壮年生涯,都浪费在一项失败的事业当中。他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第四集:张伯苓
【最可悲是教书匠】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南渝中学(重庆南开中学),成为民国时期中国私立学校的典范。1951年2月23日,因病在天津谢世。临终遗嘱敦嘱南开师生“拥护自由,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誓死抵制专制极权”。
我们的校长啊。

第五集:梅贻琦
【大概或者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生前选定把墓穴修在了“十八尖山”,这样在过世之后仍然能日夜守望着北京的清华园。他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保护住这所大学。愿今日的它,没有让他失望。
看着清癯如鹤的梅先生,忽然想起《建党大业》里头一身民国扮相扮演胡适先生的吴彦祖。
那个时候的人,确实有一股浩然之气,从身体里面迸发出来。
第六集:竺可桢
【人皆可以得善】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的校长整整13年,让它从文理、工、农3个学院16个系的地方性大学一跃成为有文、理、农、工、法、医、师范7个学院27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成了李约瑟称赞的“东方剑桥”。
对竺可桢的印象,在于教科书里的一个短小文字,他每天步行上下班,关注气候,关心一路上的生态现象,每天记日记,几十年如一日。
第七集:晏阳初
【到民间去】
“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
任何人都有免于愚昧收获知识的自由。平民教育,乡村建设……民国时代的那些大知识分子、大教育家们,他们的理想主义与实践,就是一颗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气候、土壤和水分,终有一天会发芽。
第八集:陶行知
【当时行知号知行】
23岁的陶行知在毕业典礼上宣读论文《共和精义》,黄炎培在台下观礼。32年之后陶行知去世,黄炎培题写挽诗,依旧说的是当年的场景:“秀绝金陵第一声,当时行知号知行。”
这些大师们,我们从小熟知的,大抵只陶先生一位。
他的名字前面,冠上:平民教育家。
第九集:梁漱溟
【国性不存,我生何用?】
梁培宽说,父亲不喜欢别人称他作国学大师、哲学家或者教育家。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做学问的人。“就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来评价我父亲的一生是合适的。”
“吾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
做了我很久的签名。
《这个世界会好吗》(<HAS MAN A
FUTURE>),高中语文课堂便已经知道。于是匆匆买了来。到大学里读了第二遍。依稀留在脑海中的印象,便是他在与父亲生前最后一次交谈中被父亲问到关于当下时局看法时他的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那个朝不保夕的时代,他依旧有这样的一个信念。
第十集:陈寅恪
【书读完了,但书是教不完的】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陈寅恪上课前总是郑重地换上长衫。为人79年,为师33年,即使在战乱中流离、失明,他依然保持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垂范后世。
高中时候,老黄就在课堂上频频提及:在最困苦的十年,他完成了《柳如是别传》。
大二的时候,大语老师大林也花了很长篇幅来讲他:
教授中的教授。
通晓英法德俄日等主要文字不在话下,蒙古文、满文、阿拉伯文、印度梵文、巴利文、突厥文……乃至许多中亚细亚已经死亡的文字(对比是,季羡林先生通晓吐火罗文,被奉为国宝)。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碑文中。”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也是给学生看的第一位大师。
我自然是有私心的。播放过程中,虽然有一个孩子很让人心里难过地睡着了(解说员的声音很xx也是有原因的,好吧,我真会为他们找借口),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认真地听着看着,时不时发出感慨。
走近大师的过程中,会发现,有些出镜的人的名字已经打上了方框,表示已过世。可见这十个纪录片的完成,耗时相当长。向所有参与制作的人们致敬。
《先生》一书里,编者说,邓康延先生他们手中还有二百来号大师的资料。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第二个系列,乃至所有的先生。我会等待着。
我很开心,因为这十位先生里,有两位我钟爱的,有我们南开的创始人,有北大最著名的校长,有清华最著名的校长……无一不与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
每一颗星星都那么闪耀,虽已如流星般划过那个时代的天际,却将最灿烂的光辉印留在历史长河上空。
吾等小辈,连感慨之词都穷困到无以加复。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前一篇:原来我已经不畏惧爬山了。
后一篇:先生在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