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持续增量才会形成大底

(2011-06-23 05:34:12)
分类: 一和看盘

持续增量才会形成大底

——2011年6月23日实盘提醒

 

一和家家

 

盘前瞎蒙:就交易性而言,股市和狗市、鸟市、菜市一样,没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譬如菜市有个批发市场,还有许多个零售市场,而股市也有个IPO市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有所区别的是:菜农、菜贩在零售的菜市场面对的是为数众多的终极消费者,而IPO贩子、打新族面对的却是为数众多的“菜贩子”。当然,“菜贩子”中也并非没有一个“终极消费者”,只不过少之又少、万里挑一罢了。那么,既然股市是一个交易性更强的市场,交易数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甚至,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交易数据感知大盘阶段性见底、见顶的一些基本特征——2011年至今,大盘从2808.08点下探至2661.45点,之后又上涨到3067.46点,之后又从3067.46点一路下跌至目前的最低2610.99点,于是乎大盘见底之声开始不绝于耳,2011年股市阶段性见顶3067.46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暂且不再去论证它,且看2610.99点会不会是阶段性底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8月14日-11月10日期间沪市共有20个交易日单日成交萎缩至300亿元以下,其中,9月9日沪市成交224.66亿元为这一时期的地量,当天沪指报收2145.78点却并非地价;10月28日中国平安糟糕透底的三季报蹦出娘胎,当天大盘见底1664.93点报收1771.82点,沪市成交413.29亿元,地价当天并未出现地量;此后,10月31日、11月3日、11月4日、11月6日、11月7日沪市单日成交均低于300亿元,收盘点位也无不低于大盘见持续增量才会形成大底底1664.93点当天的1771.82点,直到11月10日、11月11日沪市单日成交持续放大至翻番水平的580多亿元,大盘指数也才算摆脱了地价当天收盘点位的纠缠,此后至今的每一波调整,大盘收盘点位均高于1771.82点;由此可见,地量后地价还很遥远,相差480.85点。2010年6月24日-7月9日期间沪市共有9个交易日单日成交萎缩至500亿元上下,7月2日大盘见底2319.74点,当天沪市成交632.96亿元并非这一时期的地量,次日沪指收跌2363.95点、沪市成交447.47亿元构成地量;此后三个交易市场成交依然低迷在550亿元上下,而沪指也一直纠缠在2400点整数关上下,直到7月9日、7月12日沪市单日成交持续放大至830亿元左右,阶段性大底才算得到真金白银的确认……而目前尽管沪市单日成交业已萎缩至650亿元左右,但也只有周一、周三2个交易日,并且周二的强反抽沪市成交放大不足100亿元,根本谈不上放量,更不用说持续增量。所以我说,目前这种量价关系,大盘见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至于周四,谨防6月出现第4个“黑周四”,别因为弱反弹亏掉了孩子的奶粉钱。免费诊股坊

实战博弈:2011年一季度“年报行情、两会行情”持续降温以后,在央行持续收紧流动性、市场供求关系严重供大于求、输入性通胀压力巨大的背景下,二季度所谓的“蓝筹股估值修复行情”也必将会非常短命,大盘冲高回落下探支撑不可避免,甚至于跌破2010年8月、9月箱体加速下行。点击查看:涨停先锋

政策趋势:2010年央行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盘指数应声而落,沪指最大跌幅近千点,年度跌幅收窄至14.31%。然而,与此同时,受政策倾斜和小盘股批量IPO刺激,小盘指数走出相对独立的局部牛市行情,中小板综指和创业板指分别实现了28.38%、13.77%的年度涨幅。2011年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股市提出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要求,可以说,从炒作的角度来讲,对二级市场资金面更加不利。但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了“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工作思路,那么,“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会不会导致股市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信贷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会不会再度刺激小盘指数达到巅峰状态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度研究的命题。

链接:点击进入“实盘分析”——每个交易日盘前交易信息解读、实盘直播、个股问答和博友互动均在这里进行。每周三、周日晚上八点-十点,一和家家都会在《赛股学堂》和博友们聊聊有关股市、实战的私密话题。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一和居

点击阅读 一和论市

 

郑重声明:本博仅为一和家家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参考。敬请博友一笑读之,且勿效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