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一和论市 |
兔年股市的风险和机会
一和家家
因为中国股市政策市、投机市的显著特征,所以,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会对当年的股市行情、大盘走向、板块兴衰产生重大影响。譬如:2007年12月5日结束的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宏观政策终结了2006、2007年大牛市,2008年沪指跌幅高达65.39%,最大跌幅超过70%;2008年12月10日结束的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供应总量合理增长,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和改善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保持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这一宏观政策让股市和楼市双双走出了攻势凌厉的纠偏行情——楼价涨幅远远超过2007年,沪指年度涨幅高达79.98%;2009年12月7日结束的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
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一宏观政策同样对2010年股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那天,也就是2009年12月7日,当天沪指报收3331.90点,此后的反弹再没有高过这一点位,相反,7月2日沪指最低见2319.74点,跌幅超过1000点;代表大盘蓝筹股的上证指数二季度跌幅惊人,全年大盘走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U型”大坑,至今年度跌幅仍然高达10%以上,相反,受益宏观政策预期的中小板综指、创业板指均走出逆市飙升的局部牛市行情,其中,中小板综指继2009年大涨112.99%之后,2010年至今涨幅高达35%左右,最大涨幅超过3000点,而创业板指6月1日上市后也有25%左右的涨幅。那么,2010年12月12日闭幕的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折射出什么样的政策信息?对2011年股市行情和大盘指数走向、小盘指数运行、行业板块兴衰又会产生什么样的重大影响呢?
从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导语和六项主要任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关键性的字眼:“明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准确把握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的特点……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高层对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恢复增长并不乐观,一方面,确定了以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经济工作重点,另一方面,在通胀压力作用下,坚决摈弃了连续两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而代之以“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国家致力于经济转型,无形中必然会削弱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地位,对权重的金融、地产、钢铁和煤炭等蓝筹板块构成中长期政策性利空。相反,对提升外贸进出口、消费和新兴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则不无益处。此外,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一方面,意味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业已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最低谷,无需再佐以“四万亿投资规划和天量信贷”等强刺激政策,但经济恢复性增长效果如何还存在诸多悬念;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央行收紧流动性态度坚决,对股市、楼市资金面构成制肘作用,属于政策性重大利空。
六项经济工作主要任务则更是将宏观政策指向诠释的明明白白: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
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决防止借“十二五”时期开局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区别于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是多了“更加积极稳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等字眼,这意味着以收紧流动性为目的的宏观调控势在必行,但因为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还要改善宏观调控,所以,又不能像2008年那样简单的连续动用加息这一货币调控杠杆;同时,由于货币政策向“三农”和中小企业倾斜,无形中对农林牧渔、食品、农药化肥和中小板、创业板等板块构成中长期政策性利好,中小盘成长股的估值压力因此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这一提法区别于以往任何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三农”的要求,它意味着农业以及和农业相关的产业、上市公司将从中受益。三、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严控投资产能过剩行业,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一批适应市场需要、拥有核心技术、重视创新、机制灵活的优势企业和产业……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早已经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淘汰产能过剩、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构想,2011年更是强化这一工作重点的一年,而调整经济结构、淘汰产能过剩在弱化房地产行业、钢铁等相关传统夕阳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地位的同时,无疑会对2011年GDP增长造成一定的拖累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调整经济结构、淘汰产能过剩对GDP增长的负面影响呢?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的方向是:千方百计提升消费,改造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以环保、低碳经济、高新技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又因为要扩大消费在GDP增速中所占的比重,所以,2011年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连续加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这不等于说楼市调控预期会大幅降低,因为央行还有可能会采取只上调贷款利率而不上调存款利率的不对称加息方式来遏制楼市泡沫继续膨胀,譬如2006年4月28日的加息就是这样一种先例。四、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前者对传媒娱乐、
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构成利好,后者对楼市调控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五、研究推进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进资源税……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无论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亦或是推进资源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运营成本,摊薄企业经营业绩,对上市公司年报或半年报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响。而“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无疑剑指“国际板”,“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则很可能意味着国企大盘股IPO的整体规模会相对增加——众所周知,2010年新股发行、上市基本以中小板、创业板批量IPO为主导,尽管中国建筑、农业银行那样的超级大盘股IPO屈指可数,但2010年全年A股IPO融资总额有望达到4840亿元,同比增长159%,位列全球第一。按照2010年前11个月数据统计,深交所融资额名列全球第二,融资额为400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15.7%);上交易所名列全球第四,融资额为262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10.3%)。那么,2011年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IPO融资总额会达到都少呢?6000亿元还是7000亿元?但无论多少,二级市场扩容压力均可想而知。尤为不乐观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无疑会对股市资金面构成影响,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又对二级市场形成资金抽离作用,并且上交所2011年IPO规模很可能会相比2010年有所增加,试问,在双重资金抽离作用下,以资金推动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中国股市,2011年风险大还是收益预期大?六、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积极稳妥扩大金融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这一条同样只能对部分行业、板块构成年度性利好。
综上所述,通过对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解读和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宏观政策对明年股市不利,大盘整体走势不容乐观,市场风险相对较大,但受益十二五规划和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兴产业概念、农业、环保、文化传媒、生物制药、科技概念、高铁概念股、机械、商业百货、仪器仪表、电气设备板块有望成为局部热点,但由于整体不乐观,板块和个股局部行情也会受到不利影响,期望值不宜过高。
补遗:本文写作于2010年12月23日晨,先期发表于牛仔网直播室“百宝箱”内。截止上周五收盘,2011年沪指跌1.97%、深成指跌4.53%、中小板综指和创业板指跌10%多一点;同期几乎所有行业、概念、区域板块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跌,只有铁路基建板块涨6.65%、船舶制造涨2.81%相对出色。
链接:点击进入“实盘分析”——每个交易日盘前交易信息解读、实盘直播、个股问答和博友互动均在这里进行;点击进入“我的微博”——随感、顿悟、神侃、闲聊、嘲讽、幽默、笑话都在这里。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一和居
郑重声明:本博仅为一和家家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参考。敬请博友一笑读之,且勿效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