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戏是目前最好的策略

(2011-05-29 06:41:22)
分类: 一和看盘

看戏是目前最好的策略

——2011年5月30日实盘提醒

 

一和家家

 

盘前瞎蒙:2011年1月9日我把文章《宏观政策压制兔年股市》交给《英才》杂志的时候,编辑老师说,一和老师对2011年股市这么悲观?并且有整有零、给出了“3050点-2010点,前高后低、斜N型大箱体震荡”的具体研判?我说是的。但事实证明这一“瞎蒙”并不精准,大盘探底2661.45点成功后持续上涨52个交易日,非但越过了3050点,而且直到3067.46点才开始掉头向下,并且至今还停留在2700点上方,并没有杀跌至2010点。2011年1月22日早晨我在博客发表文章《假如大盘跌破了两千点》时,一位博友拍砖说:屁话!大盘不可能跌破2000点,只会涨到3500点或者4000点。事实证明这真的是一句屁话,为什么呢?因为目前大盘还在2700点上方,并没有跌破2000点。2011年3月7日凌晨,我在博客发表文章《牛市死了剩下两颗卵蛋》时,大盘刚刚连续中阳逼近3000点整数关,一位博友从被窝里爬起来拍砖说:我看不是牛市死了,是你的两颗卵蛋被阉割了成了太监。事实证明,牛市在投资者的心中并没有死去,只不过遭遇了比2007年5·30还5·30的深幅回调罢了。2011年4月19日早晨,我在博客发表文章《逃顶并不比逃命更从容》时,大盘刚刚创下3067.46点新高和3057.33点收盘新高,一位博友在我直播室拍砖说:逃顶?逃命?屁话!抄底还差不多!看戏是目前最好的策略台湾股神胡立阳已经说了,3050点下方都是买入机会,你比胡立阳还牛逼?事实证明,大盘从3067点快速回落至2700点上方,为亿万中国股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买入机会——之所以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扯淡话,是想说明一点:不要被处女情结一样扯淡的牛市情结主宰了自己的大脑,顺势而为才能成为一个对得起自己的股民。而从政策指向、市场供求关系、资金面松紧程度来看,2011年股市真的并不乐观。此外,大盘从2808点涨到3067点用了68个交易日,从2661点涨到3067点用了52个交易日,而从3067点跌到2709点,只用了28个交易日——短短28个交易日就已经把2011年以来的大盘涨幅毁于一旦,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慢涨急跌特征和2010年4-6月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和2008年股市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你还敢对牛市情结心存幻想吗?那么,既然排除了走牛的可能性,大盘跌破前低2661.45点是不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我说,目前最好的策略是“看戏”——看空头大开杀戒、看多头且战且退。至于“看戏”时能否看到大盘见底后哪类股具备较大涨升空间,那就是个人的造化了。至于周一,大盘跌破2700点下探前低2661.45点似乎没什么悬念,但不能因此就忽视了2010年8月、9月箱体的支撑作用。或有可能,空头会在这一区间休养生息一阵子。免费诊股坊

实战博弈:2011年一季度“年报行情、两会行情”持续降温以后,在央行持续收紧流动性、市场供求关系严重供大于求、输入性通胀压力巨大的背景下,二季度所谓的“蓝筹股估值修复行情”也必将会非常短命,大盘冲高回落下探支撑不可避免,甚至于跌破2010年8月、9月箱体加速下行。

政策趋势:2010年央行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盘指数应声而落,沪指最大跌幅近千点,年度跌幅收窄至14.31%。然而,与此同时,受政策倾斜和小盘股批量IPO刺激,小盘指数走出相对独立的局部牛市行情,中小板综指和创业板指分别实现了28.38%、13.77%的年度涨幅。2011年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股市提出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要求,可以说,从炒作的角度来讲,对二级市场资金面更加不利。但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了“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工作思路,那么,“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会不会导致股市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信贷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会不会再度刺激小盘指数达到巅峰状态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度研究的命题。

链接:点击进入“实盘分析”——每个交易日盘前交易信息解读、实盘直播、个股问答和博友互动均在这里进行。点击查看:涨停先锋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九日一和居

点击阅读 一和论市

 

郑重声明:本博仅为一和家家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参考。敬请博友一笑读之,且勿效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