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产复活的四大诱因

(2008-09-01 08:00:54)
分类: 一和论市

地产股复活的四大诱因

 

一和家家

 

八月收官行情,在金融板块继续推升股指已经明显力不从心之时,流通市值过百亿的地产板块四大金刚火爆登场,再次掀起权重股领涨高潮,从而导演了一出个股普涨的大戏。截至收盘,深万科涨5.20%流通市值达到666.5亿元、保利地产涨3.86%流通市值达到15.73亿元、金融街涨4.03%流通市值达到147.03亿元、金地集团涨5.23%流通市值达到115.55亿元。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权重地产股的揭竿而起?又是什么原因让地产板块休克长达一年时间之后突然复活?

我们截取地产股行情普遍见顶的2007年8月10日作为起点,以创下本轮调整新低的2008年8月19日为终点,统计发现,在此期间,金地集团跌幅为73.45%、深万科跌幅为68.76%、金融街跌幅为67.33%、保利地产跌幅为64.39%。值得关注的是,保利地产和金融街均在2008年6月20日分别创下12.06元和7.01元的地板价之后止跌回稳,领先大市两个多月开始震荡筑底行情,而深万科则和沪深大盘同步见底,金地集团之后一点,2008年8月20日长阳当天见底6.53元。地产复活的四大诱因

就上市公司2008年中报而言,在公募基金普遍减持地产股的前提下,一部分资质优良的地产股受到保险资金青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报显示,深万科、金融街、中航地产、香江控股、栖霞建设、万业企业、浦东金桥、海泰发展、金地集团、万通地产、华业地产、莱茵置业等地产股前十大股东榜单上,均能找到保险机构的大名。其中,中国人寿二季度增持金融街3737万股,人寿集团新进2948万股,两者双双加盟金融街的前十大股东——今年上半年,证券市场持续大幅回落,作为主力机构之一的险资承受了较大投资损失。根据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2008年中报,这三家保险公司在本轮大跌中节节失守,去年收获的高额浮盈一举转变为今年上半年的巨大浮亏。截至上半年末,中国人寿浮亏184亿,中国太保浮亏58亿,中国平安浮亏168亿,三者合计410亿元。而从险资重仓股金融街止跌回稳的时间窗口——2008年6月20日推断,我们是否可以把地产股突然启动看做是机构资金急于展开的自救行情呢?

除了超跌严重、提前于大市展开调整、提前于大盘止跌回稳和机构投资者被套自救这两个“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两个“客观因素”对权重地产股后市走向作用巨大:央行货币政策和国资委推进地产央企重组。

毫无疑问,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造成了地产板块走势和央行货币政策休戚相关的盘面特征,而随着央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开始有所松动,嗅觉灵敏的险资提前增仓权重地产股也在情理之中。从大的政策背景分析,央行货币政策在度过“加息周期”之后,不可避免地要进入“降息周期”,尽管这种市场预期仅仅是建立在一相情愿的基础上,但是不能说没有这种可能或者可能性不大,而这对于地产类上市公司无异于天大的利好。

除此之外,国资委推进地产央企重组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据华夏时报报道,8月中旬,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奥运会后国资委将再启中央企业重组一事。房地产央企总数继续维持不超过15家,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房地产业务只是作为一个过渡,将会逐步退出。

央企房地产业务遍地开花,缘于1990年代后期,当时国企经过改革资金逐渐充裕,而房地产行业作为高利润产业正在崛起,许多央企大量投资房地产行业以谋求高额回报。根据国资委的资料显示,目前169家央企当中,涉及房地产业务的有80%,达130多家。据专业人士估计,央企中房地产资产总量,已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李荣融在之前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下一个阶段国资委要转变重组方式,由之前自愿组合转变为国资委主动推进。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研究室主任韩朝华则认为,目前地产行业前景看淡,此时国资委“挺身而出”,强势整合地产央企,势必会形成几家大型地产央企,一方面有利于这些企业的专业化发展和壮大,同时也使得中小地产企业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

 

朋友送我一款新手机 

 

风险提示:九月大小非解禁数量较少,短差机会较多,原则上可追涨杀跌。

温馨提示:周一本博依然从上午九点开始“实时看盘分析”,不对买卖做判断,只对热点板块以及杀跌板块做点评和提示,并对分时走势做简单的述评,算是陪博友聊天吧!点击进入 九月一日实时分析

 

二〇〇八年九月一日一和居

点击阅读  一和论市

 

郑重声明:本博仅为一和家家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参考。敬请博友一笑读之,且勿效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