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金行为看股市兴衰

分类: 一和论市 |
从基金行为看股市兴衰
一和家家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05年12月2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发表讲话时强调:作为中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党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对于实现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会上,尚福林就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谈了四点意见:一、发展机构投资者是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客观要求。二、发展机构投资者有利于改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与效率,促进直接金融市场的发展。三、发展机构投资者可为分流储蓄开辟多样化的渠道。通过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机构投资者可以有效动员与集合储蓄资金,投向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形成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从而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四、相比一般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能更有效地改善储蓄向直接金融工具转化的机制和效率,从事前的定价机制和事后的监督机制两个方面发挥优势,促进金融市场经济功能的完善:第一,机构投资者更有能力收集和分析证券市场信息,通过机构投资者的充分竞争,实现市场化的证券发行约束机制,产生最优的价格信号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有助于解决中小投资者对公司监督的激励问题,实施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
受此精神鼓舞,基金业蓬勃发展——2005年年底,基金管理公司还只有52家,证券投资基金资产总规模也不过4714亿份。但是到2006年年底,基金总规模已达6149亿份,增长30.42%。到2007年年底,59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347只基金总规模已经飙升到2.234万亿份,行业总规模也由2006年底的0.8万亿元增长到2007年底的3万亿元,增长2.75倍,基金持股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接近30%,成为A股市场绝对的主力。
回顾监管层当初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初衷,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直接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金融市场经济功能的完善”、“实现市场化的证券发行约束机制,产生最优的价格信号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可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个美好的愿望实现了吗?是不是事与愿违呢?
截止2008年7月21日,59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的二季度报告已经披露完毕,基金行为也得以大白于天下:有10只基金的股票仓位下降超过20%,其中降幅最高的基金为友邦华泰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友邦成长混合式基金,该基金一季度末股票仓位高达87.26%,但二季末降至43.26%,仓位骤降44个百分点,降幅50.42%。从基金公司来看,华夏旗下有两只基金股票仓位下降超过20%,该基金公司旗下其他偏股基金也步伐一致地减仓,是二季度中较为谨慎的机构。而此前市场认为的“空军一号”博时基金则在二季度全面空翻多,旗下6只偏股基金仓位在二季度提高。
总体来看,统计的220只偏股型基金中,有156只基金二季度仓位下降,占比71%。根据统计,剔除指数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仓位分别加权平均下降4.5%、6.7%,其中,股票型基金二季末股票仓位为72.92%,混合型基金二季末股票仓位为66.89%。进入统计的220只偏股型基金中,仅有64只基金股票仓位较一季度增加,占比不足30%。
在偏股型基金中,华夏军团全军撤退。华夏回报2仓位较一季度下降30.54%,华夏精选下降24.09%,华夏回报下降15.28%,华夏蓝筹下降14.34%,华夏增长下降13.2%,华夏红利下降11.21%,华夏成长下降11.12%,华夏优增下降9.12%,华夏复兴下降8.40%;华夏行业因为在一季度股票型仓位已经降至66.83%,因此二季度调整较少,只下降1.61%。华夏的集体减仓行为让旗下基金有效缓解了净值的损失。上半年,华夏旗下10只偏股型基金净值加权平均跌幅只有26.66%,排名所有基金公司第一名。
一些小规模基金公司的二季度减仓行为则更为大胆,譬如友邦华泰公司旗下的友邦成长一季末仓位高达87.26%,但二季末股票型仓位调至43.26%。此外,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的大摩资源(原巨田资源)、汇丰汇丰晋信旗下的汇丰策略;泰信旗下的泰信优质减持幅度也较大。从基金公司来看,东吴、富国、大成等基金也是减仓幅度较大的。
看多派中,宝盈基金旗下的宝盈泛沿海基金从一季度62.16%的仓位增加到二季末的86.93%,加仓24.77个百分点,成为加仓幅度最大的一只基金。宝盈泛沿海在二季度报告中认为,中国股市调整的原因主要是过高的估值、通胀的压力、大小非减持和再融资。宝盈基金公司认为,进入下半年,随着指数的大幅下跌,目前这几个因素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一季度一度被认为是“空军司令”的博时基金在二季度表现积极,旗下各只偏股基金均在加仓。
基金在二季度除了通过减仓避险,调仓是另一手段。二季度,遭到基金减持量最大的前10只个股分别是:深万科、招商银行、浦发银行、贵州茅台、保利地产、深发展、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华侨城、烟台万华——清一色的金融、地产股。而买入资金量最大的前10名为西山煤电、中国神华、中国平安、长江电力、潞安环能、盐湖钾肥、金牛能源、中兴通讯、华鲁恒升、中国铁建——能源股占主流。
但是就七月股市做空力量来看,在监管层“维稳”声不断、新华社成了股评社、人民日报成了证券报的“舆论救市”状态下,煤炭板块竟然逆势大跌了6.75%,成交金额高达1116.29亿元;金融板块7月涨幅也仅有0.78%,成交金额却高达2609.25亿元。那么,是谁在不讲政治、不负责任地大肆做空“维稳”行情?据统计,7月份潞安环能跌25.79%、西山煤电跌20.00%、金牛能源跌18.52%、中国神华跌15.44%、中国平安跌12.77%,而这些股票不正是二季度基金增仓的能源股吗?也就是说,一直以来以“挂羊头卖狗肉”闻名于世的中国的机构投资者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打着价值投资的旗号干着股价投机的勾当”了,开始公然跳到前台和监管层对着干了。
一些基金大佬在“全国哀悼日”期间砸盘、在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之际大肆做空中国股市,这不能不让人回想起来“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就觉得后怕、心寒。由此,一和家家回想起过去一年中国远洋以98.67倍、中国人寿以97.81倍、中国神华以44.76倍的市盈率发行、上市后公募基金们在“蓝筹泡沫”的抗议声中“勇敢”的“价值投资行为”,这不能不让人大跌眼镜——中国远洋上市4个月股价涨了309.92%,其中连续6个交易日开盘即封死涨停;中国神华上市后连续三个涨停股价接近百元,淋漓尽致得演绎了“中国神话”。除了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哪个散户有这能量?或者我们可以反向思维一下,既然被监管层一再纵容的公募基金敢于在牛市中大肆助涨,在股灾状态下公募基金以及保险资金为什么就不敢大肆杀跌、砸盘呢?这恐怕也就是“舆论救市”救而不起、监管层“维稳”维而不稳的根本性原因。说得好听一点,是监管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对基金行为一再纵容的结果;说得难听一点,是监管层只知道拉屎从不考虑擦屁股造成的尴尬。而这尴尬非但让机构投资者越来越狂妄,越来越以博取短差(二季度增仓三季度卖光不就是短炒吗)扰乱市场秩序为荣,而且还让监管层自身的震慑力大打折扣,让中国股市怎么也改不掉暴涨暴跌的政策市、投机市老毛病,让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大受侵害。
也因为如此,一和家家7月中旬写了《监管层养虎为患成隐忧》等呼吁治市的文章,一句话,单单把“大小非”关进“笼子”里还不够,必须建立起对基金行为、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行为具震慑力的约束机制,才能达到“维稳”和“保护投资者权益”的目的,也才能让中国股市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而非暴涨暴跌的病态牛市。
从这点说,监管层任重而道远,非但要主动为“股权分置改革”擦屁股,而且还要彻底根治“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遗留问题,以免“猛虎”伤人。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不进行刮骨疗毒式的治市,单靠“君子动口不动手”式的“维稳”和“舆论救市”,单靠一个“投保基金”是不行的,也是无能为力的。
风险提示:八月大小非解禁数量较多,买入需慎重,原则上不宜追高。
风险提示:逢低吸纳,15%左右必须止盈,2008年不可贪多。
温馨提示:周二本博依然从上午9点开始“实时看盘分析”,不对买卖做判断,只对热点板块以及杀跌板块做点评和提示,并对分时走势做简单的述评,算是陪博友聊天吧!点击进入 八月六日实时分析
二〇〇八年八月四日一和居
郑重声明:本博仅为一和家家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参考。敬请博友一笑读之,且勿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