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票投资组合配比的重要性

(2007-09-23 01:21:05)
分类: 一和论市

股票投资组合配比的重要性

 

一和家家

 

2007年8月15日,当沪指尚在4900点上下盘横的时候,我在博客发表文章《短线八股征战5000整数大关》,并以30万虚拟资金为宜,推荐一个短线投资组合,持仓时间为一个月,预期收益为15%。八只股票分别选自地产、金融、券商、机械、食品、有色、旅游、化工八个行业,以2007年8月14日收盘价为买入价,配置比例分别为地产26.91%、金融10.98%、券商22.13%、机械9.95%、食品8.73%、有色7.33%、旅游5.46%、化工7.89%。

 

时至今日,截至2007年9月14日,沪指涨幅为9.02%,这个短线投资组合静态收益率为7.4%,基本上可说是跑输了大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不乏牛股的投资组合跑输了大盘呢?我想,除了对后市热点板块的判断出现失误外,其配置比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下面表格我们可以知道,进入这个组合的券商、机械、食品、旅游、地产股均跑输了大市,而只有有色、金融、化工三个入选品种遥遥领先于大盘。配置比例最重的地产股000402金融街期间亏损高达-10.93%,而地产行业占组合的比重为26.91%,是导致本组合静态收益率大幅降低的主要原因!而涨幅相对突出的有色、金融、化工股配置比例严重不足,分别为7.33%、 10.98%、7.89%,成为导致本组合静态收益率大幅降低的第二个主要原因!其次,作为本组合第二重仓的券商股6000030中信证券配置比例为22.13%,涨幅却仅有6.15%,远远低于同期大盘涨幅9.02%,是导致本组合静态收益率大打折扣的第三个主要原因。

 

当然,7.40%是按照静态持股一月计算的收益率,事实上没有一个短线客会这样做。按照短线操盘的游戏规则,动态收益率应该在20%到30%之间,因此又有“最高/收益”一说。但这不等于说这是一个成功的短线投资组合!恰恰相反,这是一个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短线投资组合——假如这个短线投资组合的重仓股不是地产和券商而是有色和化工或者金融,即使在这期间傻子一样一动不动,收益率也会在20%以上;假如第一重仓股不是选择了冲高后回落整理的000402金融街而是选择了整理后继续上行的000024招商地产,收益率会在30%以上;假如第二重仓的不是已成昨日黄花的券商股而是如日中天的……还有很多假如。而这是很难一步到位的!除了对后市热点板块的准确把握以及对个股涨跌趋势的精准判断,还要具备足够的资金配置、股票配置勇气,稍有闪失,就会出现本组合所已经造成的错误,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会郁闷。要不,怎么说股票投资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检验、检讨已经成为过去的投资经历,为将来尽可能地减少失误做准备,为下一阶段的行情做铺垫。

 

短线八股

(2007.8.15—2007.9.15)

证券名称

持股数

成本价

收盘/收益

最高/收益

市值/收益

豫光金铅

1000

21.98

31.08

42.26

31080

-600531

45.50%

92.27%

 

三友化工

2000

11.83

14.60

17.8

29200

-600409

23.42%

50.47%

 

华夏银行

2000

16.47

22.85

23.59

45700

-600015

38.74%

43.23%

 

中信证券

800

82.98

88.08

98.5

70464

-600030

6.15%

18.70%

 

苏常柴A

2000

14.93

15.48

17.6

30960

-570

3.68%

17.88%

 

万向德农

2000

13.1

13.03

14.49

26060

-600371

-0.005%

10.61%

 

锦江投资

1000

16.37

16.84

17.99

16840

-600650

2.87%

9.90%

 

金融街

2000

40.36

35.95

42.1

71900

-402

-10.93%

4.30%

7.40

 

此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是也!

 

2007年9月23日一和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