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浪杀跌之后还有一跌

(2011-05-08 07:48:34)
分类: 一和看盘

两浪杀跌之后还有一跌

 

一和家家

 

如果我们可以将五一之前的五连阴称之为急跌,那么,五一后的大盘走势则是标标准准的缓跌——就大盘K线走势而言,五一之前沪指从3026.67点快速杀跌至2887.04点,短短5个交易日跌幅高达4.61%,大小盘指数“五连阴”的杀伤力不可谓不强;而五一后大盘指数明显阳线多阴线少,但搞笑的是“三阳一阴”却让沪深股指分别实现了1.64%、1.99%的周跌幅,由此可见,大盘指数急跌之后的缓跌,杀伤力同样不容忽视。那么,一波急跌和一波缓跌之后,大盘指数是否已经阶段性见底?数以亿万计的散户投资者所期望的反弹行情能否如期发生?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说,NO。

统计数据显示,节前一周在沪指大跌3.29%、深成指大跌3.11%的背景下,50个行业板块全部表现为下跌,其中,除金融、电力、酿酒、路桥、商业百货、煤炭、水泥、传媒娱乐板块周跌幅小于5%以外,其余41个行业板块周跌幅高达5%-10%区间。而节后一周尽管情况有所改善,但其实并不乐观——在沪指小跌1.64%、深成指小跌1.99%的背景下,50个行业板块中,15个板块表现为下跌、35个板块表现为红盘或小幅反弹,其两浪杀跌之后还有一跌中,煤炭跌6.33%位居周跌幅榜首,其次是有色金属跌3.52%、金融跌2.87%(保险跌4.71%、券商跌3.12%、银行跌2.76%)、船舶制造跌2.14%、石油跌2.07%,公路桥梁涨2.14%、电力涨1.97%、生物制药张1.93%位居周涨幅榜前端。由此可见,节后一周尽管大小盘指数表现为缓跌,但以煤炭、有色金属、金融板块为首的资源股、权重指标股跌势并没有丝毫放缓的意思。而领涨2011年一季度反弹行情的资源股、权重股板块领跌节后一周大盘指数,从本质上讲,这和2010年11月11日大盘见顶3186.72点之后的杀跌势头并没有区别。点击进入:免费诊股坊

然后让我们看一下节前一周和节后一周个股涨跌情况——统计显示,沪深两市2126家A股中,节前一周总计154家股票一周表现为上涨、1930家股票表现为下跌,占比分别为0.71%和90.78%,其中1414家股票周跌幅超过5%,占比66.51%。而节后一周4个交易日2126家股票中,1062家股票表现为上涨、994家股票表现为下跌,占比分别为49.95%和46.75%。但有意思的是,节后一周沪深300指数股97家表现为上涨、195家下跌,占比分别为32.33%和65%,而90家融资融券标的证券中,也只有21家表现为上涨,却有多达68家表现为下跌,占比分别为23.33%和75.56%。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经过节前一周恐慌杀跌之后,节后半数以上非权重个股两浪杀跌之后还有一跌已经有明显的止跌回升迹象,但领涨2011年一季度反弹行情的权重指标股和资源股板块非但没有丝毫止跌迹象,而且跌势正酣——65%的沪深300指数股和75.56%的融资融券标的证券节后4个交易日表现为下跌,恰恰从市场层面上说明市场主力资金杀跌意愿有增无减。那么,领涨板块开始主跌,会不会拖累非权重个股再次大面积恐慌下跌呢?答案是肯定的。

综上所述,尽管节后一周市场状况明显好转,但考虑到领涨板块领跌的不利因素,再加上政策面利空不断、市场成交低迷不振、“放量杀跌、缩量反抽”的市场特征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所以我说,在大盘迭创新低之后,预计下周还有一个加速探底的过程。而从大盘指数日K线图来看,沪指下跌至2800点整数关甚至跌破2800点整数关后横盘筑底的可能性相对较大——2010年11月11日大盘见顶3186.72点后下跌至2800点一线止跌回稳,横盘震荡整理长达月余,此后最低见2661.45点开始反弹。本轮调整同样也会在此获得支撑,且不论横盘整理之后是继续下跌探底还是向上反弹。所以我说,两波杀跌之后还有一跌。

链接:点击进入“实盘分析”——每个交易日盘前交易信息解读、实盘直播、个股问答和博友互动均在这里进行;《证券情报》(点击下载)是一本由慧股时空网携手和讯网证券研究团、武汉大学证券研究所精心打造的高端证券投资内参类免费读物,是国内首类以“经济情报学”为研制基础的电子财经杂志,依托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与和讯的支持,为股民提供最权威、最前沿、最实用的金融信息,并以不断创新为宗旨,鼎力打造“实时分析”和“一手资讯”为一体的分析平台。

 

二〇一一年五月八日一和居

点击阅读  一和论市

 

郑重声明:本博仅为一和家家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参考。敬请博友一笑读之,且勿效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