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光历史文化的发展源流、风格特质及其嬗变
(2014-04-11 03:37:24)
标签:
郭凯峰东光历史文化燕赵文化 |
分类: 东光文化 |
东光历史文化的发展源流、风格特质及其嬗变
燕赵
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光区域属于齐国、燕国与赵国三个诸侯国轮替管辖的地方。所谓“扼齐守赵辟河关,累代兵戈斗此间。”因而,先秦时期的东光地方文化兼具了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这两个文化系统的许多风格、特质与内涵。可以说是双系并存融合互动。
历史上的齐国文化属于典型的方士方术文化与军事谋略文化。齐国并吞鲁国之后,齐国文化又深受鲁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并形成齐鲁文化。
赵国与燕国所形成的燕赵文化属于典型的侠义文化与武林文化系统,慷慨悲歌,视死如归,扶危济困,舍生取义,士为知己者死,豪气干云天,侠风凛然。
隋朝开通北运河以后,使得京杭大运河成为贯通南北的陆上水运干道,经过千年的孕育,中国又形成了运河文化系统。东光县作为大运河必经之地,也就具有了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的风格与内涵。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走马灯,中原几番作战场。北宋积贫积弱,辽金元次第南侵,沧州兵戈迭起。生灵涂炭,工商失业,民生凋敝,流民四起,盗匪蜂起。沧州所在的横海军、东光所在的永静军,成为大宋国发配军民罪犯的远恶军州。在此背景下,沧州大地的民众为了保家卫国,村村设练武场,人人习武艺,武风浩荡,习武崇武之风蔚然盛行,因而渤海之滨又孕育出了武林文化、武术文化。作为沧州的辖区,东光地方文化也颇具武林文化、武术文化色彩。
当年东光县境内的运河漕运业一派繁荣景象。官私船舶,舳舻千里,帆樯林立,桨声欸乃,纤夫喊号,声闻数里。清朝光绪年间的东光县令吴浔源曾在诗中描绘、歌咏道:“千里风樯通渤海,一城霜气入弓高”。
在隋唐宋三代,东光县城西邻的运河之上,曾经修建了一座北运河最重要的桥梁之一的石料构筑的“白桥”,名重一时。在元明清三朝,东光沿运河设有三处漕运码头,以供船舶中转卸载客商、货物。一处在县城西邻,一处在连镇,第三处在霞口。古代在东光县境内的运河两岸,还设有军队营堡两处,第一处“南堡”,在小龙湾村附近的运河转弯处,设置千总一名,负责治安缉盗;第二处“北堡”,在霞口村附近运河转弯处,设置守备一名,负责漕运洪涝。
总而言之,东光地方的历史文化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与风格。它以诗书礼乐伦理为内核的儒学文化为基本底色,又兼具军事谋略方术文化、侠义武术文化以及运河漕运文化,从而构筑起了多层次多元的综合性的立体文化系统。东光县,文化特色明显,文化风格多样性,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内涵可谓庞大博深。撰写于2011年7月流火炎炎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