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校扩张该不该让位于房地产开发?

(2008-01-10 15:45:02)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高校

新校区

房地产

开发

房产

分类: 财经评论
 

            高校扩张该不该让位于房地产开发?

          高校扩张该不该让位于房地产开发?

 

    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本来这是政府宏观决策者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业余写手应该染指的,然而当一栋栋与高校形成强烈对比的现代化公寓崛起,而与此同时机体迅速膨胀的高校纷纷移民郊外,现代化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在出现在郊区,老师们起早贪黑地外城外赶,学生们成群结队往城里跑,这一幅幅“生动活泼繁荣昌盛”的画面,心情却十分沉重,不知道该喜还是悲。

    一方面,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无孔不入,教育也难逆产业化发展的洪流,其中高校扩招惠及百姓却也加速人才贬值。而另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有几十年历史的校区容纳不下蜂拥而至的新生命,于是圈地修楼势在必行,而政府为了缓解市区人口压力,规划高校向郊区进军,其实也是在为日益火爆的房地产铺路;同时高校也乐此不疲,扩招搬迁不仅能以生养贷有的甚至卖地求生;郊区政府更是求“贤”若渴大抛绣球,以通过高校的进驻带动地方建设,刺激消费和投资,实现地方经济的繁荣。以此看来,政府调控规划科学合理,实现高校、房地产商和郊区建设的三赢。

轰轰烈烈的高校扩招和搬迁已经进行了几年,时至今日,各利益方对这项举措又有何评价呢?

   

   房地产商

    房地产商可能是这项举措的最大受益者,赶上了房地产发展的大好时机,再攀上高校周围免费的人文环境,新开发的楼盘自然好卖而且卖个好价,对高校没有在原地扩张这项举措自然举双手赞成。

   

    高校

    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他们是政策的接受者和执行者,有点无奈的感觉,按照其本意,如果能够实现在老校区的基础上实现规模扩张是最好不过了,这样总有点骨肉分离牵挂操心的感觉,老校区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几十年传承下来的人文人气很难维系,而新校区建设和管理难度不小,还面临着资金压力的,另外也面临着大规模扩招带来的人才贬值而引发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等等,所以郊外新校区建设或许只是表面的繁荣,对于高校管理者意味着更多的艰辛和烦恼。

   

    教师和学生

    在这项举措中真正关系到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利益,而且他们人数众多,但是他们确是绝对的弱势群体,没有参与决策权和话语权,只能能被动地接受和执行,这可苦了师生们。老师们要奔走于新老校区之间上课,耽误不少时间,而且早上还得提前起床,这让本来就休息不好的教师们更加神经衰弱,也压缩了不少科研时间;而大学生们似乎又回到了中学时代,过着半封闭状态的校园生活,校园俨然是个大社会,足不出校就能满足各种需求,但是本来想通过高校这个半社会型的组织向社会过渡的学生们,却过着似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接触不到外面精彩的时间,只能成群结队像农民工进城一样去感受外面的精彩,还得自掏腰包为学校的搬迁引起的额外交通费用买单。

   

    政府

    郊区政府绝对从中获益,由于众多高校的进入刺激了建设和消费,带动了房地产商的进驻,成功激活了地方经济建设,形成一派现代化的繁荣景象。而核心城市的政府就不那么轻松了,房地产开发让城市呈现勃勃生机和现代化气息,但是作为省会或历史名城,钢筋水泥构造了不了城市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所以政府还得注重软环境的建设,特别是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构建浓厚的人文气息,然而多半是人工的矫揉造作画蛇添足,而之前现成的高校的文化气息却被放弃、转移或淡化,难免让人觉得此举有点移花接木的嫌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