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了朋友一桩买卖
(2017-02-11 23:51:11)
标签:
朋友桌子家俱 |
分类: 散文 |
砸了朋友一桩买卖
不仅把家中的沙发之类统统扔掉换成木头桌椅,把本来的书桌、餐桌等也都换成好木头,而且沉醉于搜寻整理木头标本:海南黄花梨、越南黄花梨、缅甸黄花梨、小叶紫檀、大叶紫檀、黑酸枝、红酸枝、乌木、条纹乌木……以至近年从非洲进口的不在五属八类三十三种之内的紫光檀、血檀等,不同品类都磨出一小块,做成标本或制作一个手把件,无事就反复把玩。人到了没理想没追求的时候,大概就会这样过。我因此而很理解中国传统文人为什么大多玩物丧志,把生命消磨在这些东西和书法、诗词之中。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喜欢木头,就有了一些玩木头的朋友。
一天,一个朋友发微信给我:李老师,有时间吗?我想到您那里去。我又不是日理万机的官员,又不是忙于接待记者的时尚代表,怎么会没时间?再说,来找我做事也许会没有时间,但找我玩,肯定是有时间的。朋友来了才知道,原来他淘到一件好东西。我问什么东西,他说是一张桌子:“旧的,不是清末就民初。”我问什么料,多少钱,他说:“小叶紫檀,桌面有伤,所以便宜,150万元就可以买下来。”他找我,是希望我去帮他看看,以免输了眼色。于是不再喝茶,跟他一起去看桌子。
真是一张好桌子!同样是紫檀,同样是海黄,其实木头成色差距还是很大的。再加上选料、用料和做工,都极为考究,让人怀疑它不像是民间的东西,主人至少是官宦人家吧?遗憾的是,桌面上有一个明显的伤,修补过了,但很明显,一指多宽二指多长的三角疤痕,是利刃所留。以紫檀的硬度,那需要很重的刀和很大的力气。
于是我问:桌子是哪来的?您是经营旧家俱吗?主人回答说:不是。是我自家的,什么时候买的,父亲不记得,父亲说爷爷也不记得。他的爷爷是1949年去世的,丧命时59岁。他不记得,这桌子当然就不是民初的,而是上个世纪的物件。主人又说:本来失掉了,是他父亲又买回的。听到这话,我更有些好奇,于是知道了这桌子的故事:土改的时候,这张桌子与两张架子床和几个柜一起分给了村里的贫农,到了1960年的初春,全村人都吃树皮的时候,这张桌子的新主人把它拉到了集上,所以它的旧主人的儿子——也就是现在主人的父亲,把它买了回来。我问那时花了多少钱,他说:“几十块钱吧?我不是很清楚,父亲说当时能买8斤地瓜干,因为那家人卖了桌子马上去买了地瓜干,买了8斤,是父亲看着他买的。”他接着叹了口气说:“8斤地瓜干,没救得了他的命,还是饿死了。他的老婆也带着孩子改嫁去了沧州。”他还告诉我,父亲把它买回之后,并没有摆在正屋里,而是一直翻放在灶屋里,与柴草在一起,一放就是几十年,后来他做生意有钱了,重新收拾家,才把桌子摆了出来。说着这些,我发现他的眼里几次充满泪水。
听完他的故事,我完全忘了拉我去看桌子的朋友,立即问道:“您现在急需这笔钱吗?如果能借一借,朋友们凑一凑就过去的话,看在你父亲把它买回来的份上,不要卖了。”望着他十多岁的孙子,我又说:“留着吧,是个纪念。”
主人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一桩买卖就这样被我砸了,我觉得对不起请我帮忙的朋友,但我真觉得这桌子不该卖。
尽管非常好奇,我终于没忍心再问那桌子上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