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的境界

(2015-08-06 10:35:56)
标签:

境界

读书

结石

分类: 随笔

读书的境界  

李新宇

    

       近期以来,似乎各地报纸都在热谈读书。我从小就不大喜欢读书,这些年又常常无暇读书。所以面对一些报刊谈读书的邀约,只能一律婉言谢绝。然而,在报上看到一些高论,却又觉得有话要说。

我首先想说的是,读书无需倡导,所谓读书月、读书日之类,是没用的。对于爱读书的人,即使你红头文件禁止读书,他也还是要去读;对于不读书的人,无论你怎么吆喝,他也不会受影响。在一个不读书的地方,大家都来谈读书,造成一种假氛围,这本身就是一种症候。其次,读书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不读书也没什么不好。如果我们不需要读书,何必一定要读?即使是孩子,如果读书读呆了,还不如养个淘气包好。有人说“开卷有益”,其实“开卷有害”也是有的。先贤“非先秦两汉不读”,过去的大家庭不许孩子读“红楼西厢”,也并非全没道理。读书的确能“乱性”,也能“易性”。为健康起见,一些书也许不读更好。一些人脑子有毛病,思维有障碍,常常并非因为不读书,而是因为读书导致“脑结石”。从某种意义上说,“脑结石”比胆结石、贤结石更可怕。

而且,所谓读书,其实有种种不同的境界:

一种是上学的孩子们那种情况:必需朗读某篇课文,必需背诵某篇课文,某本书是必读书……那是必需完成的任务,是苦役,是折磨,如果没有压迫和强制,哪个孩子不想逃学?古人幸运一些,尽管读书也是苦役,但把四书五经读进肚子,考举人考进士直到做宰相,可以受用一辈子。当下的教科书,哪些东西能让我们受用一辈子?所以,是否值得让孩子们去读去背,实在是个疑问。为了考试而读书,是读书的最低境界。甚至算不上读书。上学虽然也读书,但读书与上学是两回事。

另一种是专家、学者、教授们的情况:满床、满壁、满地板,上下左右都是书,还要今天从图书馆抱回一捆,明天从书店买回一箱,书房总是不够大。在那成堆的书中,这里折页,那里夹纸条,又是标记,又是问号,此处待摘录,彼处待核查……这也是一种苦役。他们满脑子都是他们所思考的问题,甚至是课题,读书只是找材料,所以就像矿工一样,甚至像掏粪工一样,把自己搞得很苦很累,却少有乐趣。所谓专家教授们是在解剖书、研究书,而不是在读书。所以,一般的学者教授,算不上读书人。

读书是一种爱好,一种享受,未必有用,却有趣。真正的读书,应该无所为,无私无欲无目的。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那本书。否则,就像面对美女而一心只想摘人家器官,很可恶。读书是件奢侈的事,需要几个条件:一是有钱;二是有闲。有钱又有闲,才能吃饱没事去读书。但这仍然不够,还需要孤独、寂寞或无聊。“人世孤独始看书”,这是我的一句诗,说的是真话。如果生活很快活,很热闹,很充实,谁去读书呢?人之所以要读书,是想与人交流,身边没有对话者,才去读书。人之所以创造语言,开口说话,就是因为想与人对话;人类创造了文字,仍然是为了寻求超时空的知音;人之所以要读书,也是因为孤独和寂寞。如果身边就有足够的对话者,谁去寻求超越时空的对话?

读书人完全听从内心的召唤和驱使,在书籍中翱翔,很随意,就像花丛的蝴蝶,停停飞飞,飞飞停停,有时不屑一顾,是因为没有遇到知音;有时流连忘返,是因为产生了共鸣。苦读寒窗不是读书,因为读书不能苦,而是需要悠闲自在,读着读着,他会把书放下,推窗望明月,或踱出户外,漫步原野,但精神却常常并没有离开那本书,这漫步,这极目远天,都是读书的一个部分。那是享有的过程,再创造的过程。

当然,读书的高境界也需要一些条件,比如,书最好是软纸线装,一卷在手,仰卧立坐都随意。像砖头那样的硬壳精装书,不仅一看就是俗物,而且手腕也不堪重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