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吕周聚:评《愧对鲁迅》

(2015-03-04 23:43:25)
标签:

佛学

分类: 转帖

     因为有报刊又要介绍拙作《愧对鲁迅》,一再来信要求作者也写点文字,但我却实在不知道该写点什么,于是搜索已有的评论文章,长长短短二十余篇,其中发现了吕周聚教授发表于当年《鲁迅研究年鉴》的文章,深得我心,谢谢周聚兄!收藏于这里,作为纪念。

 

评《愧对鲁迅》

吕周聚

 

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界提出了“回到鲁迅”的口号。人们将鲁迅放到他赖以生存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重新解读鲁迅的作品,力图恢复被“文革”所扭曲了的鲁迅的形象,对鲁迅进行客观的“还原”。由此出发,人们大多都是将鲁迅作为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的。研究者或是对鲁迅的生平及著作进行考据式的考察,或是对鲁迅的思想及著作进行理论阐释,鲁迅客观的一面确实被凸显出来。但在这客观的考证、分析中 却迷失了研究者的主体精神,人们或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或是为了其他的现实目的而研究,鲁迅研究的根本——对鲁迅思想、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却被遗忘了。于是我们看到,尽管有的人以鲁迅研究家自居,但在他们身上却表现出某些与鲁迅精神背道而驰的东西。面对这种情况,人们有何感想?面对被遗忘的鲁迅精神,我们应该如何做?李新宇《愧对鲁迅》(上海三联书店)的出版,表现出鲁迅研究的一种新的趋势——回到鲁迅的精神,以鲁迅为价值尺度,来检讨我们的研究乃至我们的思想上所存在的问题。

《愧对鲁迅》无论是在写作形式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在写作形式上,它突破了人们常用的考据式或学理式研究模式,用随想录的形式来进行写作。它是作者在阅读鲁迅时的读书札记,作者由一个问题联想开去,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不同的问题构成全书的框架,同一问题成为具体章节的主线,古今中外相关的问题、资料被集纳在同一个主题之下,自由随意;将学理、感情、议论融为一体,不拘一格;作者运用第二人称与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我”与鲁迅的交谈,跨越时空的隧道,通过倾听与倾诉,与鲁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在交谈的过程中提出各种问题,然后来思考、分析这些问题。作者或者从鲁迅的文章中来寻找答案,或者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出一个结论。这种“四不像”的文体形式,突出了研究者的主体性,体现出作者的创新意识。

书名为《愧对鲁迅》,这一题目既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也体现出全书的基本内容。那么,面对鲁迅,作者何愧之有呢?这愧又从何而来呢?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作者是通过具体的问题来与鲁迅发生碰撞,从而产生思想的火花,并用这火花来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作者是将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来看待的,是以鲁迅思想的继承者的身份来与鲁迅进行对话的。因此,作者既有自己的鲁迅观,也有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与看法,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即反抗,批判,启蒙,提倡人本主义和个性自由。这是鲁迅的精神遗产,也是作者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由此出发,作者来反思自己乃至整个社会,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鲁迅反叛、抗争的反封建思想后继乏人,鲁迅提出的国民性问题很少有人继续思考,鲁迅关心社会问题的人文精神受到冷落,“你的路后继乏人。……思想文化革命虽历经近八十年而仍未成功。民族的文化惰性和性格弱点不仅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改造,而且由于特定时期的气候条件而恶性膨胀。”我们没有继承和发扬鲁迅的反叛精神,我们也没有把鲁迅提出的问题解决好,我们成了思想的侏儒,更可怕的是许多人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愧疚由此而生。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的愧疚,也是许多鲁迅研究者应有的愧疚,也是鲁迅之后的众多中国知识分子乃至中国人都应该有的愧疚!

作者对近年来鲁迅研究中所出现的某些现象非常敏感,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某些研究者从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鲁迅。这种研究看到了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发现了鲁迅创作及其思想中的某些问题,开拓了鲁迅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应该说是鲁迅研究的一个很大的进展。然而,有的研究者由此出发,忙着让鲁迅与传统握手言和,甚至将鲁迅打扮成一个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光大者。然而,这一做法却极大地改变了鲁迅形象,消解了鲁迅的价值,鲁迅到底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还是叛逆者?鲁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还是传统文化的掘墓人?这不仅涉及到对鲁迅的整体评价,面对涉及到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作者对这些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你以最坚决的态度反传统,以最彻底的态度反传统,以最决绝的态度反传统。大概只有你和你同时代的几个人,能够如此自觉地与传统文化建立起一种对立的关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掘墓人。”(15页)由此出发,作者以大陆上个别人及海外新儒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进行分析,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此外,作者对鲁迅的立人思想、启蒙主义思想、对权威和大众的态度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作者虽然是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进行对话,但作者并不是采取仰视、崇拜的态度,而是采取平等的态度来与鲁迅对话。因此,作者不是一味地歌颂、美化鲁迅,而是实事求是地讨论问题。在看到鲁迅伟大的一面的同时,也对鲁迅思想中的某些局限性进行思考,如鲁迅晚年接受阶级论之后对国民性的批判并没有停止,却也没有能够继续下去,“我为你而深感遗憾(第44-46页)。鲁迅是人而不是神,他身上存在缺憾是很正常的,也是许多人都不难发现的。然而,发现鲁迅身上的缺陷并不困难,关键是发现之后我们如何做。是指着他的缺陷指责他、嘲笑他,还是在他的基础上更加前进?这是作者苦苦思考的问题,也是鲁迅研究者乃至鲁迅读者所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愧对鲁迅》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鲜明的思想观点,标志着鲁迅研究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回到鲁迅的精神。尽管在这一路向上的同路人数量有限,但它使我们看到了鲁迅研究者的良心,看到了鲁迅精神传承下去的希望。

 

原载《2004年鲁迅研究年鉴》,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12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