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序跋与书评 |
《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导言
李新宇
事实上,从十九世纪末那个帝国的黄昏开始,醒来的知识分子已开始为此努力。严复、梁启超、鲁迅、胡适、陈独秀,都曾为此而思索和呐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工作没有能够得到继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没有培养现代公民意识,而是恰恰相反,常常努力于愚民的造就,甚至千方百计把人培养成没有独立人格和思想能力的驯服工具。通过历史的遮蔽、信息的封锁和片面的知识灌输,使一代人处于蒙昧之中,对历史事实模糊不清,对现代理念一无所知,甚至颠倒文明的基本价值,破坏人类的道德底线,使是非不明、美丑不辨、善恶不分。这是“文革文化”的一大特征,也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一笔难以迅速摆脱的灾难性的遗产。它严重污染着我们的精神,阻碍着我们与世界文明接轨,使现代化进程步履艰难,并且从根本上阻碍着我们生存状态的改善。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状况,本卷的设置中心有二:一是穿越历史的遮蔽,激活历史的记忆,直面民族百年旅路的问题和矛盾;二是张扬现代国家理念,重铸现代社会伦理。
作为青年学子,应该知道这片土地的百年沧桑,认识前辈走过的坎坷路途,了解先驱者在风雨中留下的思想成果。我们有幸走进了大学校园,便同时有了这份责任。否则,我们便无颜面对先驱,也无颜面对后来者。因此,本卷从《历史记忆》开始,编选了一组反思苦难的文章。它可以提醒我们不忘历史的悲剧,并且正视生活的沉重。从这个沉重的起点开始,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从洋务派的经济改革开始,到维新派的政治体制改革,再到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文化革命和“立人”之举,古老中国的社会文化转型面对着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启蒙与救亡,改良与革命,传统与现代,世界化与本土化……面对这些矛盾,中国知识分子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为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思想遗产?虽然本书篇幅有限,但通过《启蒙与救亡》、《改良与革命》、《传统与变革》等章所选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百年中国的种种矛盾和误区,也可以看到时代矛盾中所产生的思想。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中国问题。因为那些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全部成为过去。
要成为一个现代公民,就不能不具有现代国家理念。自由、民主、平等与公正,都是现代国家理念的关键词。早在一百年前,觉醒的知识分子就开始了对这些理念的言说。五四时期陈独秀等人对民主、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张扬,二十年代末胡适等人面对新生的国家政权而进行的人权抗争,四十年代储安平等人对民主的呼唤,都毫无疑问在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甚至在文革的血腥背景之下,身处险境的顾准仍然执著地思考着民主之路。虽然这些理念一直难以扎根,特别是在五十年代之后,甚至全都成为被批判和否定的对象,然而,文明的发展可以延缓,却无法从根本上将其彻底逆转。历史终于证明,生活于现代世界的人群,只要不想自绝于人类,就无法不接受这些现代理念。所以,那些在历史的艰难行进中留下的文字,自然闪耀着特别的光辉。这些文字与西方思想家的论述一起,构成了《自由》、《民主》、《平等与公正》、《个人、社会、国家》诸章,我们从中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什么是现代国家理念。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主要是一种政治伦理关系,其关键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国家?纳税人应该享有怎样的权利?从臣民社会到公民社会,这种社会转型的标志何在?如何理解自由?民主的价值观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如何理解平等和社会公正?从上个世纪初到本世纪初,一百多年的时间,一代又一代思想者,对此思考甚多。那些最具现代精神的思考应该成为我们走向现代的精神资源。
本卷的最后一章讲的是知识分子。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努力中,知识分子责无旁贷地扮演了现代化精神先驱的角色。正因为这样,知识分子自身的命运也成了中国现代化坎坷历程的一个缩影。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的裂变中觉醒,主动承担起了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神圣使命。他们因此而创造了自身的辉煌。然而,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他们却一步步陷落,直至成为改造的对象。这一切的成因主要在于外部,但知识分子人格和精神持守却也值得认真反省。因为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常常伴随着知识分子的叛逃和误入歧途。因此,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清楚知识分子的责任,了解知识分子的姿态和风采,显然是必要的。因为文明的发展毕竟需要成熟的知识分子群体承担。
200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