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序跋与书评 |
序吕丁丁《颜色醒了》
李新宇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年轻人的新书。作者吕丁丁是我的学生——刚刚入学一年的研究生,一个快乐的阳光女孩。她生活在一个比较美满的家庭环境中,不仅社会的风雨还不曾摧毁她眼中的玫瑰色,就是来自家庭的父亲权威之类,也不曾给她留下伤害的痕迹。她没有多少痛苦的记忆,也没有多少生活的重负,一切人生的折磨都离她很远。她身心健康,生命舒展,没有扭曲的痕迹。她以这种自然的状态开心地生活,快乐地思考,自由地写作,创造着自己的亦真亦幻的文学世界。这本书就是她写下的无数作品的第一次结集。
这里的大多数作品是散文。这些散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单纯而多彩的世界。显然,作者的世界谈不上广阔,也不具有传奇性,而是更多地呈现着一个年轻女孩日常生活的色彩,跳荡着自然的青春生命所特有的气息。说真的,开始阅读这部作品,我并未抱有多大期望,因为经验已经告诉我,尽管文学青年如雨后春笋,但文学天才毕竟少见,甚至能够让人读下去的作品都不是太多。然而,面对丁丁的书,我却一口气读了下去。我曾提醒自己:是否因为作者是自己的学生,因而对其作品特别偏爱?认真想过,感觉不是如此,而是作品中的一些东西真正吸引了我。当然,不是深刻性,不是我所偏爱的思想力度等等,打动我的首先是她的纯真和细腻。一篇又一篇作品,一个又一个生活片断,一段又一段思绪,充分展示着作者的自我。她天真,活泼,以一颗单纯而灿烂的心去面对世界,也以同样的心去感受生活,然后,把她细腻的感受通过灵动的文字传递给我们。以个人的欣赏趣味而言,我似乎更喜欢那些沉甸甸的东西和锐利的东西,因为在时间和风雨的磨砺中逐渐老化的心弦没有重锤的敲击已经很难产生震动。但是,阅读吕丁丁的作品,却似乎使我找回了一些被遗忘的感受,忘却沉重与纷杂,跟随作者去欣赏那些单纯和明澈,去领略自然和人性中那些细微的生动与美妙,并且深深地沉浸其中。
这些散文充分展示了吕丁丁表现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展示了她细腻的内心世界。她的散文许多篇章都很轻柔,如蝉翼,似薄雾,于景物的描写之中有舒缓的情绪在流淌。那是来自年轻女孩的感情,它浸润着文字,使之像含露绽放的蓓蕾,让人驻足赞赏却不忍触碰。这样的文字与她的单纯而善良的内心紧密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美。夜里,她曾经听到水声,听到鱼儿求救的声音,却没有起来去看它们,第二天起床之后,发现鱼儿们已经死去。这使她很伤心,也很内疚。面对不相干的陌生人,她送上一个微笑,送上一份关切,虽然明知意义不大,但有些话使人感到温暖,“多说一句又何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颗未被污染的心。在这个世界上,这已经很难得。我们给单纯和善良的美留有多少余地呢!我们的作家往往在成为作家的时候已经不再单纯,在能认识世界的时候已经被这个世界所污染。更令人悲哀的是,我们的家长、老师常常不但不能保护孩子的那份纯真和善良,而是往往要参与破坏它。
本书的最后一辑收和了几篇小说。丁丁的小说写得很不错,尤其是叙事语言的生动和心理表现细致。《老乔和老乔老婆》尽管故事的结局难以出人意料,但叙事活泼而风趣,老乔和他老婆两个形象都能令人过目难忘。读丁丁的小说,令我更为高兴的是她的确有点出手不凡,已熟练地掌握了多种笔墨,多种写法。创作没有必要死守某种主义或创作方法,一切主义都应该为我所用,它服务得好,就用它,服务得不好,就另选择一种。各种方法都不妨试一试。《宠物之灾》让我读起来相当费力气,但也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多视角的比拟描写细致而别致,显示着很好的想象力。当然,结尾略显仓促,似乎没有必要那样急于为“久久”鸣不平。《109路电车》是一篇很精彩的心理小说。它所显示的对人物内心的理解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阅历不深的年轻作者所能够达到的。女人是那样欣赏那个男人,而男人也终于送来了微笑和召唤。但是,可能的幸福被他们两人错过了。其实,只要坦率一些,自然一些,自信一些,事情可能是另一个样子。看来,丁丁不喜欢那对男女的做法,因为他们都太能“装”了。不过,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丁丁的怜悯,女人因为那条化纤裙子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写得非常到位。尽管黑暗中没有人会注意到她的裙子,但受制于社会的规定性,她如何树立她的自信呢!而那个男人也同样不能继续他的爱情之梦的追求。丁丁发现了这一切,将其表现得惟妙惟肖,使小说十分耐读。
《诗与乳房》、《九丹为什么不发疯》等都应算是文学批评文章了。它是随笔性的,未做严密论证,但见解的确值得称道。她对九丹《乌鸦》的理解很准确,而且看法独到。她说:“九丹将所有的人都上升到了基督教的精神境界,瞬间将罪恶转嫁,开始灵魂的探求。在九丹笔下,她们为了那样的目的而贩卖自己,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变成了理所当然。‘女人就是女人,她们为了生存,为了能够生活得好一些,于是有了理想,这个理想又成了她们背上的包袱,渐渐地这个包袱成了她们背上的罪恶,成了她们身上永远也卸不下去的十字架’。”李陀曾经认为《乌鸦》代表了全人类的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向整个男权社会和金钱社会发出的一声呐喊,而且认为这部小说很可能作为一部经典而存留于中国文学史中。面对李陀的如此评价,丁丁说:“虽然《乌鸦》看上去很像是一部女权主义题材的小说,但是若仔细想想,我却没有找到她们举起的手臂,于是更说不上什么面向男权社会和金钱社会发出呐喊,如果有,也是那些在新加坡留学的女学生对于自己窘迫的生活境遇所爆发出来的一声无奈心酸的饮泣。”作为对这一观点的论证,丁丁指出:“她们并不恨男人,她们恨的只是没有一个真正爱恋自己的人;她们不恨金钱,她们恨的是自己的口袋里面饥肠辘辘;她们也不恨新加坡人,她们恨的是新加坡人对待自己的那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她们不恨自己堕落,她们恨的是自己的堕落并没有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 改观;她们甚至不恨那些虐打自己的嫖客,她们恨的是那些嫖客没有满足她们心底的欲望……”应该说,这些语言很到位,而且颇有几分厉害,能够显示丁丁批评的锋芒和力度。
最后我想说的是,丁丁刚刚起步,虽然开端不错,但作为一个不甘平庸的有志者,前面的路大概无法回避:走向丰富和深刻。丰富和深刻都需要代价,正如获得成熟的同时就要失掉女孩子的一脸灿烂。这是很残酷的事,但没有办法,上帝似乎总是这样,给予一点什么,同时总要取回一点什么。有些东西是别无选择的,有些东西则可以选择。只要我们做出了选择,就只有向前走,不断地丰富和深化自我。其实倒也很简单:多看,多读,多想。如果再进一步,就是有所承担。一个人生命的重量与他的承担成正比,自然意义上的人重量都差不多,但一个人如果把某个群体或人类的命运放在自己的肩上,情况就会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