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类麻烦 |
中国文化给出的人类麻烦解决之道
刘梦溪
中国古老的《易经》有一句话:“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意思是说,尽管方法途径不同,人们最后总是要走到一起。
宋代的思想家程颢和程颐,即二程子,他们把为人处世致力于“求同”还是“求异”,看做是一个人秉持“公心”,还是守持“私心”的分水岭。他们说:“公则同,私则异,” (《二程集》下册,页1256)并说“同者”是“天心”,即上天的旨意。在另一处他们还说:“圣贤之处世,莫不于大同之中有不同焉。不能大同者,是乱常拂理而已;不能不同者,是随俗习污而已。(同上,页1264)不承认人和事的不同,二程子认为是没有修养的人的胡言乱语;但如果否认“大同”,就是“乱常拂理”。就其错误程度而言,显然二程子认为不能求大同的性质更为严重。
子,他们提出和遵循的思想义理、道德理念的规则,在本质上有相似或相同之处。
孟子还提出:“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声也,有同听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说到这里,孟子反问了一句:“至於心,独无所同然乎?”难道人的心,就没有相同之处吗?孟子的结论是:“心之所同然者”,是“理也,义也”(《告子上》),也就是认为人的理性良知必有所同然者。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为此义。人类原初的情感和理想期待,本来都是这个样子。只不过由于意向与行为的交错,造成了诸般的矛盾。古今贤哲启示我们,应该透过人类生活的矛盾交错的困扰,看到心理期许的一致性原理,看到不同背后的相同。
我国已故大学问家钱锺书先生,早年写《谈艺录》,1948年该书在上海出版的时候,他在序言中写下两句点题的话: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在钱锺书先生看来,东西方文化虽有不同,但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其心理的反应特征和指向常常是相同的。
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一言九鼎,可以完好地概括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所依据的规则法理的全部真谛。
一个是“和而不同”,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都是孔子在世时讲的,时间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正是世界文化历史的轴心时代。我们有理由把孔子这两句话所含蕴的哲学思想,看做是中华文化给出的人类麻烦的解决之道,也可以看做是化解人类生存危机的一种大智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