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汽集团二十年自主研发的真相(zt)(上)

(2007-01-25 22:26:11)
一汽集团二十年自主研发的真相
一汽集团:二十年自主研发的真相(上)
文/刘涛
笔者认为,未来的二十年,不论是一汽还是上汽,
都会告别过去在自主品牌上的沉默与寂寞,他们将迎来一个打造自主品牌轰轰烈烈的二十年。

沉默的20 年
李征(化名)是1985年前后进入一汽轿车厂的,两年后被调到一汽技术中心。在大学里,他的专 业是汽车设计。毕业时,他虽然不是很想到东北来,但放眼全国,对汽车设计人才有需求的大概也只有一汽集团。
进入一汽后,李征发现,当时的中国的汽车产业正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在厂里,基本上只有两 个年龄阶段的人,一是大批四五十岁的老师傅们,他们有的是20世纪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是成长于一线 的技术工人。另一批是与李征前后脚进入一汽的年轻人,大家有干劲,心气足,现在奇瑞汽车的董事长尹同耀也在 其中。
那时的一汽技术中心已经有800多人,其中大部分人都在做商用车的研发,只有少部分人在做 红旗772和一些面包车的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十年中,一汽的自主设计停留在手工阶段。设 计人员每天趴在图板上,用尺子、曲线板等最原始的工具,画着12米长、3米宽,和真车1:1比例的图纸。每 天都工作到晚上十点以后,周日基本不休息,。没有人提加班费的事,每个有只有两三百块的工资。 八十年代末 ,一汽在轻型车的研发方面开始引进三菱、日产的车型,并对其进行改进。现在一汽生产的FM、FK等产品的产 品的原型就是轻卡1041、1040。
1993年以后,一汽技术中心开始引进计算机等现代化开发 设备。在车身设计上,一汽是最早采用三维设计手段的。但直到2000年以前,技术中心自主开发的任务基本还 是来自商用车,且配合生产的任务要远远大于新品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4年,一汽做了一次 捷达的改型。在合资企业里的一个潜规则是,争取对老车型进行改型,就是在为合资企业里的中方争取练兵的机会 。最初,大众觉得一汽的技术实力不到位,不同意由一汽承担捷达的改型。但从开发成本上看,大众自己做至少要 4000万人民币,而让一汽做只需要2000万。最终,双方商讨的结果是,除了造型由德方来做,其他部分的 改型有中方承担,但前提条件是,中方做完一步,就要请德方验收一次。而对一汽来说此举最大的收获是,改型之 路一发不可收。在这之后,一汽开始独立进行对奥迪100的改型工作,从造型到各种试制、试验,从车身到内外 饰全部自己承担。
可以说,到了1998年以后,一汽在轿车研发方面已经具备了从造型设计到试制、 试验的系统开发能力。在人才方面,2000年以后一汽每年都要派出几十人到海外学习。但最为重要的是,在2 000年到2005年之间,一汽集团对技术中心持续投入巨资,使其硬件设备有了质的飞跃。比如,噪声实验室 、碰撞实验室、发动机实验室等等,累计投资已有十几个亿。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资金并非来自合资企业一汽大 众,而是来自一汽自主开发的商用车的多年积累。
说到此,不禁感慨:中国汽车产业走了20年的合资 路线,企业与政府也背负了民众二十年的指责与质疑。这种忍辱负重为的是什么,无非是希望借助外资引入资金、 技术。但现在看来,技术与人才不是引进来的,而是要靠我们在合资中与外方斗智斗勇争取来的。这种争在上汽则 表现得尤为明显。没有争,上汽就不会有帕萨特领驭、哪吒、君威、君越的诞生,上海大众的技术中心也不会培养 出让德国大众的设计师竖大拇指的一流设计人才。
言归正传,一汽在自主研发上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 走过来的,但在国有三大汽车集团中,一汽经常背负着在自主研发、自主品牌上不够积极、过于被动的各种指责。 竺延风的一句:“搞自主品牌要耐住寂寞二十年”,更是让一汽有种跳进黄河洗不清的郁闷。这所谓的“耐住寂寞 二十年”是不是一汽为自己在自主品牌研发上沉寂了几十年找出的借口?耐住寂寞二十年是不是等同于无所作为的 二十年,等同于一味沉闷、一声不发的二十年?
笔者认为,未来的二十年,不论是一汽还是上汽,都会 告别过去在自主品牌上的沉默与寂寞,他们将迎来一个打造自主品牌轰轰烈烈的二十年。
根据何在?请 听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