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韬:网络就是大垃圾山
一个早在个人电脑还没有问世时就已经存在的法则——史特金定律,是由传奇科幻作家西奥多·史特金(Theodore
Sturgeon)提出的。他说,大多数领域的大多数作品,质量都低,包括当时人们眼中的严肃作品。“任何事物,90%都是垃圾。”
(上图选自品牌学家、客服学家高韬的课程《品牌的品牌》《服务的服务》演示文件的前几页,共950页和1200页)
放到互联网领域,史特金的90%定律可能还是虚报低价。整个互联网的规模和容量之大,以及互联网无法自动区分有意义的知识和无聊的噪声,都意味着优质信息总是会被冗余数据和不着边际的奇谈怪论淹没掉。
也许互联网是能让我们所有人变聪明的,但实际上它却让我们很多人变愚蠢了,因为互联网不仅是好奇者的吸铁石,还是轻信者的落水坑。互联网把每个人都变成了即时专家。你有学位?呵呵,我有谷歌搜索!
——弗兰克·布鲁尼(Frank Bruni)
有一句老话说得对:真正会让你受伤的,不是你不了解的那些事,而是事实并非你了解的那样。所以,我说:“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就是垃圾筒,更是巨大的垃圾山。还刻勒庞的《乌合之众》吗?网络信息时代的乌合之众要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乌合之众更突出,因为在人人皆传播、人人皆传媒的时代乌合之众的声音被放大了,因其之众声浪之巨,把关键的少数精英的声音给埋没了,把星火给踩灭了。而且此众会越来越壮大,因社会认同原理的从众心魔在作怪。”
集体智慧存在,但观点不等于事实。但是要看这个集体是什么性质的集体——庸人的集体?白痴之众?还是无知又无畏的愚昧之徒?集体的智慧是存在的。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大众的选票说了算。互联网制造了一种假象,让人觉得很多人的观点就等于“事实”。大多数网民说不出有说服力的话,不愿意接受别人的纠正。如果我们无法容忍有人对我们的信念或想法提出一丁点儿的挑战。这是危险的,因为这不仅破坏了知识和专业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也侵蚀了人们在民主社会相处的基本能力。
我在互联网上的所有平台都是实名的,要么是“高韬之讲”,要么是“高韬就是高韬”。因为作为科技人文主义者,我想一切以人为本,做对全人类有益的事不会错,做让世界更美好的事也不会错。这里无关主义,更无关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有了这样了个大方向之后,加之终生的学习探索,特别是在自己专注的领域“品牌学”和“客服学”等领域的学术自信,更是坦然面对网络上的乌合之众。我在本文中多次提到“乌合之众”这个词,其实这个词并非贬义词,主要是指其“众”,即“大众”,他们不是少数关键的精英,更不是饱学之士,最不是追求真理真相的学人。
社交媒体的匿名特性会诱使用户在争论的时候,假设每个参与者都是一样的,是一群水平相当的人,有着同样的背景和教育水平。很少有人会在现实生活中这样想,但在网络上,任意的评论者对自己的才学都是自恋的,这一法则取代了面对面交流时的一切惯例。
人们会把自己归入到小小的“回音室”,只和那些观点一致的人讨论,而且,我们不只是和意气相投的人交往,我们还主动和其他人断交,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长此以往,愚者更愚,明者更明,知沟被拉得越来越宽,真相大白只是白日梦想了。所以我说:“网络让聪明的人更聪明,让愚蠢的人更愚蠢。”
高流量的地方点击高、点赞多、留言多、转发多。但是几乎无人认真思考。他们在巧嘴花舌的话术下,加之过快的语速下,你们往往信以为真。不哗众怎么取宠呢?网红界的垃圾信息知多少呢?
就像戴维·邓宁所指出的,互联网在很多方面强化了这个问题,尤其是当你想反驳一个愚蠢的想法时,你在对话中至少要重复一次。这就给专家制造了一个雷区,当你承认这个错误的存在时,其实反而可能会让这个错误更深入人心。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匿名媒介,互联网的存在使远程辩论成为可能,平等蒙上一层廉价感,这些正在侵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专家和平民都不能幸免。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的一项研究发现,互联网用户“在网上看东西的时候,用的不是传统阅读方式,有迹象显示,现在出现了一种新型‘阅读’方式,也就是用户‘快速浏览’标题、目录和摘要,以达到速成。似乎他们上网就是为了避免传统的阅读方式”。这实际上是与阅读对立的,目的不是学习,而是赢得辩论,或者证实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
网络科技发展迅猛,AI智能推送给你感兴趣的议题设置,这看似省事省力,恰恰相反,时间一长就会让你的认知牢笼越来越小,终将使自己陷入深井效应之中。
网络的弊端实在是太多了,其中最本质的真相就是垃圾信息成堆成山,多数众人遇到真理真相的概率极小,顶多10%,加之上文中提到的多种不良之处的协同效应,也许你手指刷屏一万次真理真相只会露出一次。
科幻作家史特金说过:“任何事物,90%都是垃圾”,也就是说,90%书籍其实都不值得读,甚至可能是“读之有毒”的垃圾。90%的课程都是垃圾。怎么办?只能先提高你自己的觉悟,让你脑海中的知识过滤网更精细、更精准。
一句话,网络世界里,真理只属于极少数人。我对自己的最低要求就是“不讲垃圾课程”。
高韬:网络就是大垃圾山
高韬:网络就是大垃圾山
一个早在个人电脑还没有问世时就已经存在的法则——史特金定律,是由传奇科幻作家西奥多·史特金(Theodore Sturgeon)提出的。他说,大多数领域的大多数作品,质量都低,包括当时人们眼中的严肃作品。“任何事物,90%都是垃圾。”
(上图选自品牌学家、客服学家高韬的课程《品牌的品牌》《服务的服务》演示文件的前几页,共950页和1200页)
放到互联网领域,史特金的90%定律可能还是虚报低价。整个互联网的规模和容量之大,以及互联网无法自动区分有意义的知识和无聊的噪声,都意味着优质信息总是会被冗余数据和不着边际的奇谈怪论淹没掉。
也许互联网是能让我们所有人变聪明的,但实际上它却让我们很多人变愚蠢了,因为互联网不仅是好奇者的吸铁石,还是轻信者的落水坑。互联网把每个人都变成了即时专家。你有学位?呵呵,我有谷歌搜索!
——弗兰克·布鲁尼(Frank Bruni)
有一句老话说得对:真正会让你受伤的,不是你不了解的那些事,而是事实并非你了解的那样。所以,我说:“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就是垃圾筒,更是巨大的垃圾山。还刻勒庞的《乌合之众》吗?网络信息时代的乌合之众要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乌合之众更突出,因为在人人皆传播、人人皆传媒的时代乌合之众的声音被放大了,因其之众声浪之巨,把关键的少数精英的声音给埋没了,把星火给踩灭了。而且此众会越来越壮大,因社会认同原理的从众心魔在作怪。”
集体智慧存在,但观点不等于事实。但是要看这个集体是什么性质的集体——庸人的集体?白痴之众?还是无知又无畏的愚昧之徒?集体的智慧是存在的。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大众的选票说了算。互联网制造了一种假象,让人觉得很多人的观点就等于“事实”。大多数网民说不出有说服力的话,不愿意接受别人的纠正。如果我们无法容忍有人对我们的信念或想法提出一丁点儿的挑战。这是危险的,因为这不仅破坏了知识和专业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也侵蚀了人们在民主社会相处的基本能力。
我在互联网上的所有平台都是实名的,要么是“高韬之讲”,要么是“高韬就是高韬”。因为作为科技人文主义者,我想一切以人为本,做对全人类有益的事不会错,做让世界更美好的事也不会错。这里无关主义,更无关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有了这样了个大方向之后,加之终生的学习探索,特别是在自己专注的领域“品牌学”和“客服学”等领域的学术自信,更是坦然面对网络上的乌合之众。我在本文中多次提到“乌合之众”这个词,其实这个词并非贬义词,主要是指其“众”,即“大众”,他们不是少数关键的精英,更不是饱学之士,最不是追求真理真相的学人。
社交媒体的匿名特性会诱使用户在争论的时候,假设每个参与者都是一样的,是一群水平相当的人,有着同样的背景和教育水平。很少有人会在现实生活中这样想,但在网络上,任意的评论者对自己的才学都是自恋的,这一法则取代了面对面交流时的一切惯例。
人们会把自己归入到小小的“回音室”,只和那些观点一致的人讨论,而且,我们不只是和意气相投的人交往,我们还主动和其他人断交,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长此以往,愚者更愚,明者更明,知沟被拉得越来越宽,真相大白只是白日梦想了。所以我说:“网络让聪明的人更聪明,让愚蠢的人更愚蠢。”
高流量的地方点击高、点赞多、留言多、转发多。但是几乎无人认真思考。他们在巧嘴花舌的话术下,加之过快的语速下,你们往往信以为真。不哗众怎么取宠呢?网红界的垃圾信息知多少呢?
就像戴维·邓宁所指出的,互联网在很多方面强化了这个问题,尤其是当你想反驳一个愚蠢的想法时,你在对话中至少要重复一次。这就给专家制造了一个雷区,当你承认这个错误的存在时,其实反而可能会让这个错误更深入人心。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匿名媒介,互联网的存在使远程辩论成为可能,平等蒙上一层廉价感,这些正在侵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专家和平民都不能幸免。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的一项研究发现,互联网用户“在网上看东西的时候,用的不是传统阅读方式,有迹象显示,现在出现了一种新型‘阅读’方式,也就是用户‘快速浏览’标题、目录和摘要,以达到速成。似乎他们上网就是为了避免传统的阅读方式”。这实际上是与阅读对立的,目的不是学习,而是赢得辩论,或者证实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
网络科技发展迅猛,AI智能推送给你感兴趣的议题设置,这看似省事省力,恰恰相反,时间一长就会让你的认知牢笼越来越小,终将使自己陷入深井效应之中。
网络的弊端实在是太多了,其中最本质的真相就是垃圾信息成堆成山,多数众人遇到真理真相的概率极小,顶多10%,加之上文中提到的多种不良之处的协同效应,也许你手指刷屏一万次真理真相只会露出一次。
科幻作家史特金说过:“任何事物,90%都是垃圾”,也就是说,90%书籍其实都不值得读,甚至可能是“读之有毒”的垃圾。90%的课程都是垃圾。怎么办?只能先提高你自己的觉悟,让你脑海中的知识过滤网更精细、更精准。
一句话,网络世界里,真理只属于极少数人。我对自己的最低要求就是“不讲垃圾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