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之——紫荆关长城

标签:
长城历史风景旅游国保单位 |
分类: 雄关长城 |

天气冷了,工作忙了,手也懒了,已经许久没有更新,游紫荆关长城已经是月初的事。看其他朋友写的关于紫荆关的文章,都是以失望居多。毕竟是万里长城“内三关”之一,曾经和著名的居庸关、倒马关齐名,况且大家都对长城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所以这次组织了一次紫荆关长城、清西陵一日游。大概2个小时的时间,大家反响还算不错

相关历史: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40公里外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时名金陂关,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二关号称“内三关”。紫荆关城就建在这依坡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古人对其地势和军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紫荆关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史载紫荆关发生过的战争达140多次,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

紫荆关有城门9座, 水门4座,里外城相连,城门则环环相套,不了解紫荆关城结构布局的敌兵,即便攻进关城
,也像入了迷魂阵,最后只能被守军歼灭。关城内现有城墙1.2万米左右,仍保留三座城门、三座水门、二座敌楼。从张石高速紫荆关长城出口下高速,由北而来,过紫荆关跨过拒马河,右拐下坡,即为北门

紫荆关北门建在拒马河谷地南岸,坐西朝东。条石砌筑的雄壮关门之上嵌有石匾两重,上重题为“河山带砺”,下重题为“紫荆关”,字迹苍劲有力,浑厚古朴,落款署:“万历丁亥聊城傅光宅书。”

下图为北关

关门




马道

关城上,右侧(北侧)为拒马河

关城外墙保存较好,内侧已经成为当地居民宅院的一部分

水槽

曾经汹涌的拒马河已经成了如此这般的模样

沿城墙向东,长城蜿蜒而行

历经沧桑的长城


拒马河大桥,过桥后即刻下坡就是紫荆关北关门



从长城上看北关门

内侧的虎皮墙

很明显右侧是修复的

也许原来外面就是包砖

修省道时长城被拦腰砍断,此处不能攀登,我们沿长城内侧前行

途中看到的长城

此岭因山上众多的紫荆树而得名,此关又以紫荆树而得名

沿长城内侧前行,到顶点后下山,继续前行,就到了紫荆关长城的南门,此门坐东朝西为石券拱门(图中右侧)

南门东西向的城墙

下图为南门,内侧

南门东侧还有一门,相对矮小,也许以前是一道水门

南关门马道

门闩插孔,学名是啥呢?不懂

南门外侧图


南关之上

南关之上原来应有关楼之类的建筑,现在只有遗迹,从下图可以看到,南关门之外还有一道门,即二重门(南天门)

曾经的建筑遗址

站在关城之上看南门

可以沿长城向南爬,此处台阶很高,大约1米-1.5米左右,我们五人上去费老劲了

不过上来后很有成就感的

南关城

沿长城可去二重门(南天门)

前面的长城没有修葺

地道的长城遗址

一处烽火台,已经风化破坏的不成模样

继续

历经沧桑的长城


拒马河大桥,过桥后即刻下坡就是紫荆关北关门



从长城上看北关门

内侧的虎皮墙

很明显右侧是修复的

也许原来外面就是包砖

修省道时长城被拦腰砍断,此处不能攀登,我们沿长城内侧前行

途中看到的长城

此岭因山上众多的紫荆树而得名,此关又以紫荆树而得名

沿长城内侧前行,到顶点后下山,继续前行,就到了紫荆关长城的南门,此门坐东朝西为石券拱门(图中右侧)

南门东西向的城墙

下图为南门,内侧

南门东侧还有一门,相对矮小,也许以前是一道水门

南关门马道

门闩插孔,学名是啥呢?不懂

南门外侧图

门额上嵌有匾题“荆塞金城”四字,并于左右分别署有“万历十七年岁次乙丑孟秋吉日立”和“钦差总理紫荆关兵备按察使刘秉星
直隶保定府管官通 判宋应试 钦差分守紫荆关参将韩光”等字

南关之上

南关之上原来应有关楼之类的建筑,现在只有遗迹,从下图可以看到,南关门之外还有一道门,即二重门(南天门)

曾经的建筑遗址

站在关城之上看南门

可以沿长城向南爬,此处台阶很高,大约1米-1.5米左右,我们五人上去费老劲了


不过上来后很有成就感的

南关城

沿长城可去二重门(南天门)

前面的长城没有修葺

地道的长城遗址

一处烽火台,已经风化破坏的不成模样

继续
前一篇: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石雕牌坊
后一篇:鹿泉龙泉寺塔林(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