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2013-10-18 19:26:18)
标签:

国保

兰陵王墓

兰陵王碑

北朝墓群

文化

分类: 名胜古迹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兰陵王墓位于磁县城南5公里处,紧挨G107,是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高肃之墓。从安阳回程,正好路过此地,因为电视剧《兰陵王》的关系嘛,顺路去看了。兰陵王墓周围建有透花围墙,1988年,兰陵王碑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北朝墓群是北朝东魏、北齐时期的帝王及皇族的墓群,自公元534至577年,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邺城,与邺城相邻的磁县,就成为北朝时两个王朝用以聚族而葬的墓地。这片北朝墓群,占地100多平方公里,现有古墓130多个,都有高大的封土,茹茹公主墓、高欢墓出土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河北省博物馆有专门的“北齐壁画”展厅对此进行了相关介绍,兰陵王墓也算是北朝墓群中有名的一座古墓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兰陵王高肃,字长恭,是北齐末期文武双全的名将。他一生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屡建战功。先后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大将军、大司马、尚书令等职。因其面貌清秀,当两军交战时都要戴上一个凶恶的面具以震慑敌人。因战功显赫而招到当时的皇帝(其堂弟高纬)的忌恨,终被赐死。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墓群的兰陵王雕像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封土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兰陵王右手所持便是一个凶神恶刹似的面具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面具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墓南面几十米是兰陵王碑碑亭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碑亭的正面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兰陵王碑”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兰陵王碑是北朝墓群中保存最好,1500年了,人为的破坏不是很明显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兰陵王碑正面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碑额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碑额 的龙形雕刻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碑铭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碑阳正文:18行,行36字。“王讳肃,字长恭,勃海蓚人,高祖神武皇帝之孙,世宗文襄皇帝之第三子也。神则龙首,元□火师而成帝,兵称虎翼,拧水母而称雄。王命守巨宝,惟卿族均大名而复始,逾盛德之后昆。抚天潢而焕落,临地轴而彪明,祝祭孔明,史词无愧。王应含宝之粹气,体连譬之英精,风调开爽,器彩韶澈,譬兹尔不跨,玄指而扬荣,若彼高鸿,摩天霄而远翥。天保八年,起家通直散骑侍郎。王满观兵,实惟绮岁,扶风待谓,兆复黄中,落甚不明,虽容顾问,感兴恒贯,伦望允归。九年封乐城县开国公,食邑八百户。爱应利建,选荒邑社,求带厉之书.游山川之锡。十年,除仪同三司。象服画龙,辎车倚厩,(冒夫)钟犹予之爱,亦推尚德之无。其年,进上仪同三司。游息锦组之味,云月沛辅,推其对易准安耻其传骚石。岭外河地穷虞汉,紫津玄塞,闲以边营,刃以屡惊。桔槔时动,将循条务,良在懿亲。仍以本官行肆州事。王少览治章,北闲敕术束经期,乃复著民谣。又进仪同三师。乾明元年,除领左右大将军,增邑一千户。陟降朱墀,统兹近习,去来青屋,勤深卫奉。
    其年三月,除兰陵郡王。逾往上乘,更(足柬)高官,响白京而洧钺,振绦绶而交彩。皇建元年,增邑通南一千五百户,转中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
爰董荣戍,广命僚属,门有玳瑁之簪,庭蹑珠綦之履。雄儿抚剑,兆止莲花,交人荻藻,动成雪气。肃宗大渐,顾托受遗,丧君有君,清宫夜拜,乃至龙山作镇,俯瞰双流,虎落旁通神□珍思,□营栉比,戍役相寻,筑逮能迩,咎难逃其选天。世祖武成皇帝践祚,除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余官昔如故。而王乃勉其耕桑,又能均其劳逸,朝夕思念,哀矜勿喜,虽复宣光寒食之请,细饮劝马之谒,其为官效,无以过也。
    二年,别封钜鹿郡开国公,食邑一千户,进领军将军。令命在?实厅武府契问,夷险在诚,弥亮既而半驰,煌羯奔狐杂种肉阗,下都矢及离殿,天兵雷动,舆羁□□往道□□□□□□□剥□需而□也。”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局部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可以看到“徐州兰陵郡”字样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王讳肃,字长恭,勃海蓚人,高祖神武皇帝之孙,世宗文襄皇帝之第三子也"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网上当来的拓片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碑阴文字多已风化,刻26行,满行52字。——刘心长先生主编的《邺城暨北朝史研究》

安德王高延宗,北齐文襄帝高澄第五子。文宣帝天保六年,封安德王。出为定州刺史。历司徒太尉。后主奔并。以为相国、并州刺史。武平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即皇帝位。改元德昌。是月为周所灭。
【经墓兴感诗】
北齐假黄钺太尉公兰陵忠武王高肃碑阴额拓本曰,王第五弟太尉**德王经墓兴感云云。○逯按。北齐书兰陵王孝瓘传。以武平四年鸩死。据此碑以武平五年四月葬於邺西。碑阴此诗则六年所镌。
夜台长自寂,泉门无复明。

独有鱼山树,郁郁向西倾。

睹物令人感,目极使魂惊。

望碑遥堕泪,轼墓转伤情。

轩丘终见毁,千秋空建名。

(○拓本高肃碑)
----有点乱----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从砖缝里拍的碑阴部分文字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FUJIN开发成景点还有一座当地人叫“天子冢”的墓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也是北朝墓群的一部分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524年—552年1月21日),鲜卑族,孝文帝曾孙,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元善见文武双全,美容仪。力能挟石狮子以逾墙,射无不中。从容沉雅,有孝文风。北魏永熙三年十月,经高欢和百僚的详细商议后,决定立元善见为皇帝,即位于邺城东北,改元天平,东魏正式建立,年仅十一岁。由于年幼,由权臣高欢辅政。高欢权倾朝野,令孝静帝如坐针毡。高欢死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权势更大。549年,高洋再继任父兄之职,他见篡魏之时机已到,于次年迫帝禅位于己,改国号为齐,东魏灭亡。禅位后次年被高洋以毒酒毒死,年仅二十八岁,谥号孝静皇帝。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孝静陵位于前港村南,编号35号墓葬,俗称天子冢,天子冢是北朝墓群中现存最大、最高的一座。现存坟丘平面略呈圆形,东西121.5米,南北118米,高21米。墓顶长宽为43米左右。坟丘四周原有夯土围墙,南面有大片建筑基址,应是寝殿之类的建筑。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封土上的建筑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门票可能是二十元,有点坑爹
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国保)、天子冢,即北朝墓群

关于兰陵王于兰陵王入阵曲

一、邙山大捷建威名

兰陵王名高肃,字长恭,一名孝瓘,北齐名将。高肃曾任并州刺史,并州临突厥,在与突厥的战争中立下显赫战功,而最令兰陵王威名大著者为邙山大捷。

公元564年冬,北齐军队败于邙山,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北齐武成帝高洋急诏各地兵马解洛阳之围,各地兵马赶到洛阳城外,三军将士竭力拼杀,突破了周军围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线,却无力锾解北周重兵对洛阳的攻势。兰陵王已经率军攻入周军,但无法逼近洛阳城而退出。眼看洛阳岌岌可危,兰陵王率五百骑兵再次杀入敌阵。冲到洛阳城下,周军迅速把他包围在金墉城下。金墉城是三国魏明帝时所筑﹐乃洛阳城西北角一个小城。城上守城的齐军兵士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不敢相救。兰陵王脱下头盔,露出脸面,城上人才认出是他,迅速从城上缀下弩手,向周军反击。此时外围的齐军乘势杀来,内外夹击,战局立刻改观。周军大败,“丢营弃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

兰陵王不顾生死的勇猛出击使齐军转败为胜,保住了洛阳,也使北齐转危为安。目睹兰陵王冲锋陷阵的英姿,将士间传出一首歌谣,称为《兰陵王入阵曲》,广为流传。此后,他历任司州牧、青瀛二州刺史,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以战功先后被封为巨鹿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

二、狡兔未死良犬烹

关于兰陵王的事迹,最令人扼腕称叹者则是他的下场,他不是马革裹尸死在战场上,而是死于皇上赐给的毒酒。邙山之战兰陵王遭遇的危险,事后很久依然让人感到心有余悸。武成帝死,后主高纬即位。高纬是武成帝高洋的儿子,和兰陵王为堂兄弟。有一次两兄弟闲话,不觉又提及邙山之捷。皇上说:“邙山之捷,你入阵太深,一旦失利,悔无所及。”话语间既肯定了兰陵王不畏生死的战斗精神,也流露出对兄弟的担心,不免有告诫之意,本来也是好意。但兰陵王无意识的回答却让心胸狭窄的后主产生了猜忌之心。兰陵王的原话是这样的:“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北齐是我们高家的天下,国家的安危让我牵挂,当时不自觉地就冲上去了。

这种视国如家誓死卫国的精神,本来应该受到后主的爱惜才是。但要知道,在封建社会里,天下乃皇上一人之天下,皇上视国家最高权力为禁脔,连堂兄弟也不能染指的。你作堂兄弟的居然把国家大事视为家事,用心何在!莫非你认为这天下也有你一份不成?后主的脸色当时就难看了,心里顿时就反感了。——“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北齐书兰陵王传)

当然,这话如果出于别人之口,或许后主也不那么计较。重要的是出于兰陵王之口,那就不同。邙山之捷成为兰陵王最耀眼的功绩,当然也成为兰陵王重要的政治资本。他不仅英勇善战,在国内又甚具威名,这是对皇位的最大威胁。如果他有野心,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当他视国事为家事时,后主猜忌之心油然而起,这是很正常的。常言说:“伴君如伴虎”,在君王面前,你时刻都要小心,无意间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造成杀身之祸。下面后主的行为大家就不必以为不可理解,而是封建皇权的正常游戏。

武平四年五月,后主派徐之范携毒酒赐兰陵王自尽。徐之范只带来了毒酒,并没有带来杀兰陵王的理由,所以兰陵王对自己的妃子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我事君以忠,不明白皇上为什么要毒死我!妃子说:“何不求见天颜?”兰陵王说:“天颜何由可见?”抱起酒瓮一饮而尽,于是死去。后主并不宣布兰陵王罪名,而是追封兰陵王为太尉。这是历史上一起典型的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功臣的冤案,岳飞并不是第一个。

古语有“狡兔死,良犬烹;高鸟尽,窝弓藏。”对于北齐来说,未到其时,而且大敌当前,国势岌岌可危,北周早已虎视眈眈,欲东下灭齐。北齐正是用人之际。但对后主来说,国家存亡似乎不比皇位更重要。但岂不知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国家灭亡,皇位又在哪里呢!兰陵王死,北齐失去了重要支柱。四年后,北齐被北周所灭。北周武帝先是把北齐皇室俘至长安,后来又诬以谋反罪名,将其数十人无少长皆赐死,“神武子孙所存者一二而已”。我们没有听到已被撤职为太上皇的后主感叹:若兰陵王还在,岂复如此!

三、木秀于林,风必折之

对于后主的猜忌和毒手,兰陵王并不是全无防范。邙山大捷之后,兰陵王自知威名太重,可能招致祸害,便开始韬光养晦。本来是很廉洁的,史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但“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在定阳,他的属下尉阳愿问他:“大王你身受朝廷之命,为什么如此贪残?你本来也不是这样的人啊!”兰陵王没有回答。尉阳愿猜透了他的心思,说:“岂不由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兰陵王默然无语,承认正是此意。

尉阳愿替兰陵王深表担忧,他说:“自秽并不是万全之计。朝廷如果猜忌你,你这样做正好授人以把柄,对你贪脏正好可以加以处罚。——求福反以速祸。”兰陵王顿时泪下沾襟,移席向前,向尉阳愿请教安身之术。当时,兰陵王讨柏谷,攻定阳,“前后以战功别封巨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尉阳愿告诫他:“大王先前已有大功(指邙山大捷),今复告捷(指定阳之战),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你只有一条路,就是装病在家,不要再参与国家的任何事。

尉阳愿的话是对的,自古功臣功成名就功高震主时就要考虑全身之计,激流勇退历来是全身远祸之不得已之举。但是,“长恭然其言,未能退。”说到底,兰陵王放弃不了功名,这便让他失去了最后的避难所。及至南朝派兵侵扰,那时他装病便来不及了。他担心命他为将,说:“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连装病也晚了。从这时起,他有病也不治了。但祸已酿成,为时已晚,后主已经派徐之范带上毒酒找上门来。

四、流风余韵入东瀛

兰陵王被冤杀,他的生命结束了,但他的影响却在。兰陵王的影响不仅长久,而且深远。《兰陵王入阵曲》传入日本,千百年来,一直在历史长河中回响。

兰陵王长相漂亮,史书上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当两军交战时都要戴上一个凶恶的面具以震慑敌人。邙山之战后将士们集体创作的《兰陵王入阵曲》配上舞蹈,是单人独舞,舞者饰演兰陵王,头戴面具。因此,《兰陵王入阵曲》也叫大面、代面,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歌舞戏。舞者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乐曲悲壮浑厚,古朴悠扬,在民间流传很快。时被列入宫廷舞曲。据说,唐初创作了《秦王破阵乐》,大行于世,此乐舞才逐渐衰落。后来唐又定其非正声,下诏禁演,以后国内失传。


兰陵王墓见证的历史 古代日本表演大唐乐舞的场面

兰陵王墓见证的历史

兰陵王墓见证的历史


唐时此曲传入日本。据赵馆长介绍,公元749年,奈良王朝女皇高野姬天皇诏令舞蹈名家尾张滨主在宫中表演,此后便在日本民间流传开来。日本古代五月五日有赛马节会、七月七日有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活动,都要演奏此曲。庆祝胜利时也要演奏。宫中有重大活动和宴会,比如天皇即位,皇后生子,也要演奏这个曲子。奈良春日大社是日本三大神社之一,直到现在这里元月十五日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兰陵王入阵曲》作为第一个节目表演。日本《舞乐》一书封面图像和第一章就是《兰陵王入阵曲》。日本奈良寺正仓院保存有一件题款为“东寺唐古乐《罗陵王》接腰”的服装,署年为“天平胜宝四年四月九日”,即唐代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日本不但保存了《兰陵王入阵曲》,还保留了历代《兰陵王》歌舞面具64件,最早的两件有1211年(宋代)铭文。日本古画《信息古乐图》(12世纪作品)里绘有包括《兰陵王》在内的一批唐代歌舞图。可见日本多么珍视此曲。


兰陵王墓见证的历史

在中国,唐代以后虽然有兰陵王乐舞节目,但已非旧貌。首先是改武曲本色为软舞。南宋时演变为乐府曲牌名,题为《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宋毛《樵隐笔录》云:至末段,声犹激越,尚有遗声。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分前后段十六拍,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说它殊非旧曲。日本把它视为正统的雅乐,对它的保存和传承有一套严格的袭名秘传制度,因此,日本《兰陵王入阵曲》应该保留了此曲原貌。199296日,在邯郸市文管部门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笠置侃一教授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演出此曲,在国内失传一千多年的古代乐舞又回到故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