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内丘牛王庙戏楼(省保)

标签:
古建旅游王交台牛王庙戏楼河北省保 |
分类: 名胜古迹 |
内丘县王交台村南小马河北岸高台上。戏楼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由戏台、照棚两大部分组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下图为通向台顶的石阶
古柏成荫
台顶的柏树林
戏楼左右和庙堂前竖多通石碑,能辨者为大清乾隆二十九年、嘉庆十四年、道光十二年、同治十年、民国五年、民国二十二年等重修碑记,莫辩者碑石风化剥蚀,字迹漫沥,或仆于地下,或残缺不全。下图为民国五年的石碑
碑身部分
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由戏台、照棚两大部分组成。它的珍贵之处就在于戏台和照棚紧紧连接在一起组成戏楼,如果在照棚四周垒上围墙,就与完整的现代剧场没有什么区别了,可以说它是现代剧场的前身
照棚系正卷棚式顶盖,与戏台连接,通透剔亮,造型优美。
戏台顶布瓦兽当,单檐卷棚硬山,面阔三间。整个戏台呈“凸”字形,条石砌就
戏台高出土台台面1.20米,戏台中间立两根辅柱,两侧砌有山墙,于后墙连接
照棚前脸是戏楼的精彩部分,前脸位于照棚的半山腰,北跨外突两米,角檐高高翘起,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蝙蝠。檐下有斗拱花三朵,檐两角各留一铁鼻,以方便夜间看戏时悬挂灯笼。门廊两柱上部各置木雕垂花,意寓为照棚入口
整个照棚由十八根立柱支撑,外围十根,石制方形,经久坚固,棚内八根,木制圆形,青石柱础,既有变化又富层次感,戏台三面敞开,适宜观众围观,台口四柱三开间,中间开间较大,适合演员表演
照棚木构简洁朴素,极少雕饰,体现了明式建筑优雅洗练的大家风范
木建部分
台底券洞的入口
纵贯戏台,洞壁条石精砌,券顶青砖,白灰抹缝。券洞南口在郊台峭壁上,留有小门,十分隐蔽。此小门实为入口,从此可进入到照棚之内
出门后,从戏台正墙上方有一圆孔,有通风排气照明的功能
券洞北端地面的出口,平时常用石板掩盖,雨季时敞口排水。券洞不仅作为排水隧道,而且兼有台上配音、台下消音、通风降温等多种功能,既是扩音器,又是空调机。牛王庙及戏楼能保存至今,这个券洞功不可没,因为牛王庙及戏楼就建在土丘之上,如果土丘四方出水,那么经过几百年的冲刷,土丘早就不复存在了,关键在于整个土丘只有券洞一个出水口。
站在戏台上拍摄照棚
照棚的石质立柱
戏楼东侧的石碑,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碑记载:“牛王庙昔有戏楼一座,所建不知何时,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后,迄今六十余载。每年三月十五日歌舞祀典”。而乾隆重修碑文仅有“牛王庙修戏台一座,列于后重(同众)善人等”若干字,说明该戏楼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无籍可考
戏楼北面是牛王庙,这是牛王庙入口。其实几十年前戏楼东侧还有三座小庙,WG时拆除
碑刻
嵌在墙内的石碑
牛王庙始建年代不详,据王交台村的王氏家谱记载,康熙十一年王家由山西省落平县(今昔阳县)迁至直隶省内丘县交台村,至第三代王兵印克勤克俭,日渐兴隆。第四代王天德作为会首曾对牛王庙进行重修,据此推断牛王庙在清康熙年间就已存在。据现存的碑文记载,在清乾隆、嘉庆、道光、民国五年、民国二十二年都曾对牛王庙及其戏楼进行重修,可见当时牛王庙香火极旺
牛王庙为歇山顶,三开间
大殿中间供奉着牛王、五道、土地三位神仙(民间也称“三圣”),牛王居中,五道在左,土地在右。
烈日当头,高台上唯有我一人
牛王庙的后身
戏楼
牛王庙
戏楼南面的小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