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郭晓丹的光影世界”——来自东快的报道

(2013-08-26 11:31:55)
标签:

简丹

摄影

如梦非烟

东南快报

文化

分类: 指尖。花开

 

如题。谢谢酷暑前来的美女记者筱娅。

 

http://s15/mw690/4a147ebfgx6C9uzEyIKce&690



郭晓丹的光影世界

    大千世界,有人爱字画,有人玩石头,有人爱旅行,有人玩摄影……有这么一个人,却把摄影玩出了不同的味道,她用小针孔看大世界,她追逐烟雾的翻腾缭绕,她热情地捕捉光影的曼妙瞬间……

 

玩烟的女人

    八月福州,午后的空气似乎在燃烧,大汗淋漓地走进“简璞·映画”,轻柔的音乐,袅袅的檀香,还有那简单但又不失品味的装修,瞬间就能让你明白“心静自然凉”,这句话是真的。

    而这家工作室的主人,就是郭晓丹。

    熟练地泡茶,静静地品茶……姣好的面容,让你怀疑岁月是否遗忘了她,但在《如梦·非烟》的作品里,你能看见时间的驻足。

    《如梦·非烟》拍的是藏香燃烧后产生的气状物质。拍摄前,需要拉上遮光帘,准备好灯光,强光手电,藏香,脚架,摇控快门线,闪光同步。

    烟如花,瞬间即是毁灭,刹那却又永恒。

    拍着的,看着的,都有疼惜纠结……

    “这些作品,我拍了一个多礼拜,每天要花一两个小时。”目前这一系列的作品已有七八张了,原本,晓丹打算拍个十几张组成一系列,“虽然不累,但太磨耐力了,没办法继续下去。拍一两万张,从里边只能挑出几张可以用。”

    拍摄前,晓丹正巧读到南怀瑾说:一弹指间是六十个刹那,一刹那意识有九百六十个变化……

    “谁是谁的刹那,谁又是谁的一生?袅袅,缓缓,如梦,非烟。”看着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烟,温婉的晓丹有着“丁香般的惆怅”,“烟不识愁,织就未雨的海棠、先雪的梨花。人生虽然如梦,惟愿烟凝刹那,成就永恒。”

   “如梦·非烟”系列虽然只有七八张,但美得已有了灵性的烟,依然回馈了晓丹——作品入选了中国第十四届国际摄影艺术展。

 

“针眼”看世界

    谈起摄影,晓丹说的最多的词语是“喜欢”。从事摄影已有七八年时间的晓丹,之前是在出版社工作,因为爱好,因为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晓丹辞职。

    “玩摄影是个既烧钱,又费时的事,家里人不反对吗?”

    “这没什么好反对的,玩摄影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帮助你用更美好的眼力去看世界。”

    晓丹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身材娇小的她,没有“大大”的梦想,只是一步一步地朝着梦想去努力。与很多爱好摄影的人们一样,喜欢背着像机,游走于四季的她,已办过多次展,也参加过多次国际性的摄影节,大理的,凤凰的……

    说起这些“大事”,让晓丹最开心的还是两年前在福州芍园办过的那一场名为“惟孔·天下”的针孔摄影,虽然那次展出的作品不多,但它却是福建首届针孔摄影展,反响也特别好,还一些朋友特地从外地赶回福州欣赏。

    针孔摄影是种既复古又前卫的摄影,由于作品有一种很朦胧的、模糊的感觉,所以又称梦幻摄影。你可以在任何一个木头盒子或铁盒子上戳个0.2MM的小洞做相机,不用任何镜头,却要用很长的时间来曝光……2300多年前,墨子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原理,他被西方称为“探索光影成像的第一人”;18世纪中期,法国人尼埃普斯利用该原理,制作出历史上留存至今最早的照片《窗外》,开创了针孔摄影先河。

    针孔摄影还曾被相当一部分人误解为偷窥用的针孔摄像,“这绝对是误解至深,现在通过国内‘针友’微小的力量来传播与更正,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大。”但晓丹没有放弃过坚持。

    后来,晓丹拍了一系列针孔摄影的《百年家园》,镜头直指福州的三坊七巷,为了这些作品,她前后花了两三年的时间。

    如今你走进“简璞·映画”,在墙上就能看到一幅打印在丝绢上的“三坊七巷衣锦坊11号”——恍惚间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色彩斑斓,给人一种“结结实实”的震撼,它没有景深虚化,有的是超“恐怖”的广角。

    “当时的明月不在了,马鞍墙头的灰塑不在,窗格里的雕花不在,回廊边的美人靠不在。只有藻井碎片里的蛛网,还在轻轻拂动……不知何世。”这是晓丹写给“衣锦坊11号”的深情,残垣断壁,用针孔这种原始的成像技术来呈现出来的画面显得更加苍凉,更有张力。而且,这是一组打印在丝绢上的作品。

    针孔摄影的广角比数码摄影的广角还要宽广,就像你眼睛的余光,你能看到的,都能被拍进去,大约可以达到160度到170度。但在针孔摄影的作品上四周一定会存在着暗角,这是光线不能抵达的地方。另外,数码存在着胶段的深浅,针孔没有,针孔拍的跟你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是一样的清晰的。

    “数码相机有许多镜片组成的各种镜头,针孔相机不会有任何的镜头扭曲,它只有一个小孔,这意味着针孔相机在拍的时候,由于没有数码的后背,没有取景框,拍摄者没有办法去构图,完全看不到拍摄的内容。这时候只能完全凭经验和感觉了。因此,在刚开始玩针孔摄影时,注定废片会很多。”晓丹说,这些都是针孔摄影的特点。

    对于针孔摄影,晓丹希望能够“心无杂念地走一条路,希望荆棘少一点,快乐多一点”。

 

穿越梦境 回到晚清

    有些美,是要隔了岁月去看的。

    一年前,在三坊七巷晓丹又举办了《梦回晚清》展。晓丹查阅了很多资料,在《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一书中,汤姆逊的黑白胶片真实地记录下了百年前福州女性的普遍穿着和她们头上极具地域特点的头饰——发束盘缠成发髻,蛇形簪插入髻中间,簪子须得是中正昂然的,有如神器,其它金钗玉瓣则斜斜地插入发中,颤巍巍地摇摆出怜人之态……

    这种夸张又简约的蛇形银簪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神秘味道,它究竟是什么?又来自于什么样的传说?

    “福建又简称‘闽’,里边有条大虫,也就是蛇,古人对蛇很害怕,后来由畏变成了敬,把这些变成了蛇文化图腾,所以女人的这个头饰是非常有历史意义的,但是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当晓丹把这组照片重现出来的时候,再次引起了轰动,它不仅唤醒老一代人曾经熟悉而现在又陌生的记忆,更向后生们展示不算悠远却又遥远的那个年代。

    谁能想到,这轰动的背后,付出的努力也是双倍的。为了精细的还原晚清,那翻着领子的棉布襟衫、纳了千层的布底绣花鞋……通过一家家地寻觅,还有裁缝能够还原,但头饰的主角——蛇形簪在整个福州已没人会制作,最后不甘心就此失败的晓丹,只能自己动手……

    晓丹的作品,还有很多,记录长乐游神的《与神的路过》、展现树木的苍劲与消亡共存的《存在》……每一幅作品都有着深邃的思想,和触碰到灵魂的感动……

    “简璞·映画”不仅是晓丹的工作室,更像一个恬静、淡雅的咖啡馆,咖啡、茶、烘焙……这里一应俱全,“来过这里的女性朋友,从来没有只来过一次就不再来的了,她们常过来聊聊人生,这里变成一个放松而又随性的好地方。

                                                                        本报记者 筱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