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输液缺点保健健康 |
分类: 医学类 |
很多人在感冒的时候喜欢打吊瓶。的确,输液治疗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的优点。但是现在,很多人无论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纷纷要求输液。实际上,大部分感冒发烧根本用不着输液就能恢复。患者如不顾自已的身体状况,就要求医生频繁打吊针,不但可能对病情不利,反而可能加重肺部负担。
一、常打吊针易患“输液病”。与口服药物相比, 输液的过敏反应几率更高,更易产生耐药性。无论小感冒还是其他什么病,人们总以为输液打吊针最保险又省事,但却有可能成为一种“输液病”。“输液病”就是有些人得一些感冒等疾病时,喜欢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导致以后再得同样的病如果不输液就不太容易治愈。
二、频繁输液可影响肺部过滤功能。国家《药典》中规定的液体药品中含有的不溶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10毫微米。但其实市场上销售的不少输液药品含有的不溶性微粒直径都超过了这一规定,有的甚至达到50毫微米以上。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药品进入血液后,全身所有的静脉血都要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即肺脏,它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只要是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只能停留在肺里。这些颗粒无法通过被清除出去,这时身体自动地采取第二个处理办法,就是将这些颗粒包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团块。输液时如果经常输不合格的药品,肺里就会积聚很多这样的团块,致使肺形成纤维化,呼吸能力就会不降,同时可能影响全身的氧的供应。
三、感冒发烧38.5℃以下尽量口服药物退热。一些医院为了迎合患者想早日康复的心理,纷纷亮出维生素类药物或能量合剂类药物的输液用药招牌。那么,打吊针和吃药哪个更好呢?一般的治疗原则应当是:“药能口服不要肌注;能肌注不要静点。”其实人体体温在38.5度以下,口服药物即可退热,当体温超过38.5度高烧不退时,静脉点滴退热才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