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远的奥尼尔和多余的装饰

(2009-01-09 11:52:27)
标签:

看戏

杂谈

分类: 东张西望

若干年前曾经迷恋奥尼尔,最喜欢他的《走过黑夜漫长旅程》,读过好几遍。戏没看过,没机会,也没有强烈的愿望,甚至我觉得,看舞台表演可能会使我的阅读体验打折扣,我不愿意。大概八九年前,在青艺小剧场,却看得我热泪盈眶,是《送冰的人来了》。那时候女儿还小,在我身边居然也满脸是泪。让我感慨。那会儿剧和剧场乃至表演都比较朴素。因此,前日到人艺小剧场看《榆树下的欲望》,不禁有了些期待,看来创作者对剧本比较忠实,剧作的力量再次叫我震动。但额外的东西太多,灯光,效果音乐,还有演员过度的渲染。表面上看倒是热闹了,大概导演觉得,不这样就对不起大师,我们不怀疑他的真诚,他怕观众看不懂,不过瘾,结果这些多余的装饰——猩红的灯光,没完没了的音乐,频繁的舞台调度,花里胡哨,比较闹心。像电影。叫我说,还不如弄一个传统的剧场,就让演员念台词,哪怕是非职业的,可能会让我更舒服一些。就算他们对剧本不理解,不要那么声嘶力竭就行,尤其那个女主角,她不懂比懂好。老头演的不错。但还是觉得多,就是多了些什么,妨碍,扰乱了我们对语言的感受。

新鲜的苹果,又抹了一层红油漆,这就是导演的工作?

话剧的力量是剧作的力量。导演照葫芦画瓢即可。当然,林兆华除外,他对原作的重新阐释实际上成了剧作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形式的创新,而是思想上,对剧作的再思考,用形式表达出来,要么颠覆,旧瓶装新酒,要么令原作产生歧义。事实上他是一次重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导演。

可能是受影视界风气的影响,话剧导演也逐渐成了中心。这个中心其实不是创作,而是权力:项目的选择,对演员的支配,乃至资金的使用等等,这是大众的看法。大众从来就是权力崇拜者,他们追捧的不是作品的缔造者,而是掌握这个作品,决定别人命运的人(把某某人捧红),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某个者名制片非要让别人称他导演,公众从不质疑。

现在我们缺的不是各种名头的导演,而是剧作,真正意义上的剧作家,在咱们这儿,这些年,很多年,出现半个奥尼尔足矣。但愿不是奢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