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东张西望 |
上月初我还向友人推荐杨德昌,对方相当喜欢。没过几天便得知了杨辞世的消息。而这几年我一直在卖碟小贩们中间寻找他《一一》之后的新作。不可能了。他的身体被癌谋杀了,我们只能从旧作里搜寻他丝丝缕缕、延绵不绝的气味。特别是后来,杨德昌的作品越来越有滋味,有嚼头,细致,考究,绵软爽口又不失幽默。可是,不定什么时候,你突然会被咯一下子,就像被一块坚硬的骨头卡住了,然后就闻到了一股甜丝丝的血腥。是的,他从不刻意表现凶杀的残暴,它往往是安静的,突兀的,没有挣扎,不可挽回。《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自不必说,《恐怖分子》《麻将》连同温情脉脉的《一一》全无例外。我只看过这四部作品。从这四部看,凶杀似乎是杨德昌电影中必不可少的情节,好像不如此便吐不出心中块垒。而作者的情感立场显然在凶手一边。到底是什么东西使杨德昌非杀人不可?
从杨德昌的视角看,生活中的谋杀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一刻都不曾停止过,杀人者从不露面,而被谋杀者毫无察觉,所谓零割肉不疼,早就麻木了。我们大家,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被现实谋杀了,或者正在谋杀中,只我们没看见刀刃,没听见枪声,闻不到血腥而已。像被梦魇住,如果不挣扎,甚至很舒服。中国文化讲究杀人不见血,讲究谆谆善诱,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见棺材不落泪,由此建立起来的道德律令温文尔雅又密不透风。大家口口声声都是为了你好,直到你完全彻底,自觉自愿地溶入进人民群众的滚滚洪流之中。
可是有的人不干,比如《牯岭街》张震扮演的那个少年。他就亲手杀了自己的爱情梦想——那个温婉可人的女同学。他是个好孩子,上进,孝顺,沉默寡言,满怀梦想,但他不能理解生活呈现给他的真相,不相信而且不能忍受!结果,一刀把现实捅了一个血窟窿,也断送了自己的人生。到《恐怖分子》中李力群扮演的那位丈夫,看起来这个男人早就向现实屈服了,循规蹈矩,老实厚道。这是个安全的丈夫,忠诚,甚至有点迂,对妻子的小布尔乔亚百般忍让,尽管他不懂也无法阻拦,但不要紧,他以自己的方式爱她,她就是他的生活目的,他生命的全部。没错啊!而这时候的现实是以另一种脸孔呈现的,完全不讲道理。所以只好开枪。砰的一声,温和的丈夫变成了恐怖分子。《麻将》中的那位父亲也是凶手,区别在于他一枪把自己给干掉了,和爱情同归于尽,很突然,回头一想,确实没有别的出路,现实如铁板一块,光滑而坚硬,非子弹和利刃不能穿透。或者说子弹和利刃也不能穿透,但至少可以留下些痕迹,弄出个响动。以标志我们无望的反抗和挣扎。
显然《一一》中的NJ已经懂得了这一点,他说,“如果再活一遍还是这个样子”。因此拒绝了初恋女友“让我们重新开始”的热情而悲切的召唤。我们期望发生的事情又在节骨眼上戛然而止,最后的一条缝隙被堵死了,NJ重新回到了沉闷的现实生活中。有点窝囊,很窝囊,却是明智而现实的。我还以为此时的杨德昌已经刀枪入库,耍起了阴柔的国产太极,一推一送,暗中运气。但凶手还是出现了,恰恰是那个领着NJ的女儿到旅馆开了房间,又说这样不好,掉头跑掉的好孩子。奇怪,为什么出现在杨德昌电影里的杀人者偏偏都是最不像凶手的好人?这一次,导演没有直接表现凶杀场面,只让观众和NJ的女儿一起看到了留在墙壁上的斑斑血迹——生活就是一场谋杀案,谋杀永无休止,凶手无处不在。
当凶手还是被谋杀?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