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u22国足韩国输球问题总结杂谈 |
分类: 午志评球之国家队 |
中国U22国家队在合肥与韩国的热身赛第二回合中以0比1负于对手。较之双方的第一回合比赛,此役双方打得更加开放,场面更加热烈,攻守转换更加迅速,对抗也更加激烈。正是在这样一场对抗程度相当高的比赛中,中国队在第82分钟被韩国队郑锡华甩头攻门绝杀。而也正是这样的比赛,暴露出我们的球队更多具有真实性的问题!
纵观整场比赛,中国队虽然在射门次数和控球率上与对手不相上下,但实际上在场面的控制、细节的处理、威胁进攻的次数上,中国队全面处于下风。特别是攻守转换方面,中国队完全处于下风。这种情况在激烈的场上厮杀中并非完全清晰,只有在仔细解读比赛之后才能看得更加清楚。
一、当由攻转守时,中国队的防守队员往往只顾盯防对方的持球队员,但对于无球跑动的接应队员特别是当两名队员进行传接时,身旁第三名无球跑动插上的队员的盯防,做的很不到位。第82分钟所失的那球,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战例,如图1—5。
图1
图2
解析:
1、如图1、图2中,韩国队从中场右路长传给顶在前面的锋线队员,右路另一名无球队员此时正在前插接应。而中国队方面,一名中卫上前准备争顶,而另一名中卫(白圈)的站位却发生了错误。
2、之所以说是站位错误,是因为中国队白圈内的中卫当时的身体面向中路韩国队头球摆渡队员,而完全忽视了身背后插上的另一名韩国队员。此时,中国队的左后卫也由于回防不及时丢掉了位置。
3、在图1和图2中,韩国队从起球到头球摆渡这个过程中,中国队的中场两名队员(黄圈)自始至终都处于观望和走动的姿态,而反观韩国队的两名中场队员,虽然皮球距自己较远,但依然迅速前插。这就是双方守与攻上的区别。虽然是细微的差别,但却是巨大的!
图3
解析:
如图3,虽然中国队在本方左路肋部的防守时暂时出现了空当被对手得球,但迅速回防的中卫和左后卫还是在罚球区角上对韩国队的控球队形成了包夹。
图4
解析:
1、如上图4,当韩国队摆脱防守后下底传中时,中国队从两名防守队员变为了一名。原本图3中在后面进行协防的那名队员回撤到了罚球区内的球门区角附近。
2、而当韩国队传球的时候,中国队在罚球区内共有4名防守队员,而韩国队只有1名包抄队员,人员之比中国队是4:1。但就选位来说,中国防守队员在已经成4防1的情况下,防守位置却极其不合理,呈现出一个马蹄形(见白圈内的黑色箭头示意图),既没有卡住韩国队员身前封堵住前点的包抄线路,也没有在其身后进行贴身紧逼对其形成干扰,而是将马蹄形的开口位置也就是最危险的正面区域让了出来,正好给了韩国队的郑锡华面对球门的机会。
图5 韩国队员轻松头顶破门
虽然在左侧肋部出现漏防,但在图3和图4中,中国队出现过二防一和四防一的情况,场面一度非常有利,但最后却被人数处于劣势的韩国队占得了先机并破门。所以说,中国队的失利,并不像有些媒体报道的那样看似糊里糊涂的丢球。其实,中国队输得一点也不莫名其妙,也一点不怨,而是非常值得深刻总结的!
二、当由守转攻时,中国队更多地选择向前大脚长传找4231阵型中突在最前面的朱建荣,但这种简单、粗线条的进攻方式并不适合技术较好但身体并不占优的朱建荣的发挥。结果,由于进攻方式选择上的错误,中国队刚刚获得的球权又会很快失去。
另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或许是队员坚决贯彻教练组打快、打身后的意图,但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那就是面对韩国队丢球后的立即反抢,中国队显得办法不多。一旦中国队在任何一个地点断球成功,韩国队立即形成1人反抢或2人夹抢,而其他临近队员迅速对中国队其他队员进行贴身紧逼。反观中国队,一名队员获得球权并准备寻找同伴传球时,其他临近位置的队友缺乏集体的、有层次、有角度的有效接应。因此,在缺乏同伴对进行传切配合的有效支持的情况下,持球队员为了保险起见,也不得已选择大脚向前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