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要”与“不给”(关于“动动鞋子”.二之二)

(2009-06-21 00:40:02)
标签:

儿童剧

教育戏剧

海峡两岸

动动

鞋子

国王的礼物

南戏

文化

                                            文/穆欣欣

    “好看的故事情节”,是走进剧场的人对即将看到的作品的共同期待。无论戏剧形式如何发展,“寓教于乐”是儿童剧创作者不可改变的初衷。所以,一部儿童剧,要好看,更要传达正确的理念,但最好不要装得太满,留一些话题可供大小观众在看戏后讨论回味,给孩子思绪飞荡的天空。

台湾儿童剧导演李明华为《国王的礼物》展示了一个独特的说故事舞台。所有人物乘着马车汇集到一个圆形的罗马广场,他们是马夫、擦鞋匠、魔术师、吉普赛歌手等等,但同时他们又都是说故事的人。经过一系列情节演绎,每个人物完成剧中角色转换,成为《国王的礼物》中的角色,魔术师变国王,马夫变毛毛虫,吉普赛歌手变拼被人。同时,罗马广场的场景通过重新拆拼瞬间转换为装满礼物的城堡。

    如果把《国王的礼物》看成是一本好看的故事绘本,看过的人会认为,这本故事书精致耐看,且剧中有几处点睛的情节支撑,使故事显得丰满。比如小王子的“玩伴”毛毛虫总是适时地出现,说上几句逆耳的“良言”;拼被人被国王送进熊洞却受到了熊的款待;国王命令“岛匠”修一个只有脚尖大的小岛……

    《国王的礼物》运用的说故事手法、演员与角色间的转换,实际上是延续了中国传统戏剧的方式,可追溯的源头是宋元南戏。同一个演员在戏里饰演多个角色,且不向观众隐瞒说故事是南戏的表演特点。有一点“距离”地看戏,有助于思考“我要”与“不给”的问题。 “为什么国王不断地要礼物,而拼被人义无反顾地‘不给’”?小观众会明白,收礼物固然快乐,原来,送礼物给有需要的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国王的礼物》角色众多,在开场的罗马广场上出现了一堆人,然后这堆人又一一变成了开讲故事里的人物,也许年龄稍大的小观众有能力把广场中人和后来故事里的角色一一对应,到最后这些人又各自“变”回广场中人,个中过程是非常有意思的。但像我家小儿郎这批年龄稍小的观众,就会觉得有点“晕”,原因呢,也许是人物有点多,他们一时难以辨认清楚。还是借鉴南戏为例,演员不过六七个,每个演员在转换角色时观众看得非常清晰明了。

    《国王的礼物》在大剧场上演,是一本可以翻阅的漂亮故事绘本;忽发奇想,如果放在小剧场,将之做成环境戏剧,未尝不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