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扯

(2005-11-22 02:03:27)
标签:

杂谈

分类: MSN搬家

某日准备打车到顺义,司机因为路途太远而显得迟疑,同时还说最好去公安部门登记,在我的执意要求下才勉强同意前行,途中总是有意无意中向我透露他曾经的黑社会背景。我后来有所领悟,司机向传递信息他不好惹且已经有所防范,害怕被我打劫。

 

总是自我定义有张诚恳善良的脸,曾经的政法系统干部,同时还背着手提电脑,感觉虽然不能要求一定被划到白领书生的行列,但是怎么说也不能与劫车匪徒相提并论。但诸多良家因素都被我的东北口音所掩盖,就像一个女编辑的观点,东北的口音给人粗犷豪放甚至暴力的信息传递与暗示而与文化无关。

 

我想依据地域对个体的判断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确实是有些道理的,地域的人文特点会影响个体的性格特征。社会现象的背后的终极原因或者也能够从历史、自然及地理等诸多因素中找到答案。

 

东北在久之前是蛮荒之地而人烟稀少,主要的人口增长初始于清朝入关后,感觉中国固守家园的思想还是很深的,我猜想那个时候闯关东迁徙到东北的人要么是逃荒逃灾的穷人,要么是身犯重罪的逃犯,真正掌握封建正统文化的地主阶级也没有必要来东北受罪,这注定了东北初始的文化基础薄弱。同时由于东北并未建立起有效的封建法制体系,弱肉强食争夺土地及其他生存资源,形成了东北人崇尚暴力的性格特征。甚至我认为东北话的音量较大也是和当年地广人稀的语言沟通环境有关。再有东北缺乏山青水秀婀娜多变的自然风光,能将水墨瞬间结冰的严寒天等等,也构成了抑止人触景生情萌生诗意和书画创作的因素。

 

因为以上的原因,古代科举制度下的成功者确实很少出自东北,好像只有才学压倒三江王而烈能够让人有些印象,但是形容东北文化人用词是压倒三江,按照我的理解三江应该与江南有关,进而充分说明王而烈出现的意外性。小时候就知道才子多出于江南之观点,我认为这个江南也不是绝对的长江以南,我倒是认为其实江浙更为准确些,因为虽然也是处于江南,但是直到现在两广地区也保留着对文化不甚推崇的习惯。

 

虽然不太清楚,但是我还是判断当年科举制度下的两广状元不会很多。这可能是因为江浙长久以来对科举制度的理解并且能够从中受益,更重要的原因是几乎与科举制度创立同时,贯通南北的京杭运河开凿成功,促使了江浙同中原文化的快速融合,同时水路的交通顺畅也给江浙举人进京赶考提供更为便利的机会。自然不难理解同处江南美景中的岭南人民为何鲜有在皇家金榜上题名的原因,想想当年贵妃娘们想吃几颗荔枝都要累死很多马匹,要是两广举人来参见殿试来不得累成植物人啊,要么难逃名落孙山,要么感觉路途艰辛而就此打住。还真的不如休养生息,耐心的等待千年后东方之珠的崛起及老人家来画个圈,多赚点银子实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毛萌
后一篇:讲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