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首先声明下我想说我的体会,并非对人依照出生年代划分进而进行褒贬,只说差异而非其他。七十年代就是意味着变化和矛盾,这个年代的人也是个分水岭,承上启下兼有着上下两代人的共同特征。有点六十年代人那么坚韧和执着,也有点八十年代人的从容和坦荡。这其实意味着更多的矛盾、挣扎和彷徨,时代在我身上刻下多是错位和尴尬。七十年代的人是可悲的,生在奉献和信念红旗下,却生长在利益和个体价值为判断标准的新时期。整个的成长过程就是惊诧变革、自我调整适应以及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肯定的过程。
从物质条件而言,我们是没有挨饿的一辈,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幸运。真正的温饱是从我们这代真正的开始,我们虽然没有真正的苦过,但是我们或多或少见识过苦日子并且留有印象。吃过玉米面的饼子,父母对艰苦的讲解我们可以真正的去体会,并且受之影响。就像在早春时候天气开始变暖,但是还能嗅出曾经的寒风刻骨,迎春花开得烂漫但是因为刚刚经历严冬无法足够自信和放肆。其实我宁愿我从来都没有体会这些,这样在现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更加平和,不会总是习惯性的忆苦思甜。每每的消费总要去和年幼时期农村的生活作一个对比,结果自然是痛苦而尴尬的。要么是灵魂深处认为是奢侈的进而自我否定,要么就是在现实中确实亏待了自己。
从家庭环境而言,我们多数都是最后一批的非独生子女,家里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但是并没有溺爱。我们并没有习惯性的养成索取和被爱,但是却习惯性的养成了交换,用土地换土地以及用土地换和平,即使现实的付出没有回报,潜意识里面还企盼着未来的收获。我们没有太多的吃苦奉献的精神,这是我们和六十年代人的差别,无法在无怨无悔中获取快乐。相对于八十年代,我们是失宠的一代,我们并未体会包围似的的爱与呵护,我们也能够做到理解和分享,并不会认为个体的利益是最终的利益,也有时候可以做到为别人委屈自己一点,但是通常只有一点而已。
从求学之路而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让我们的前辈们没有过多的想法和担忧,但是也确实有点可悲,路在何方与我无关,从容的背后其实是无奈。面临着二次的就业选择。要么认命要么抗争,有的人默默的走在社会制度设计的路上,安然老去,有的人抗争最后风光无限,路上其实也是白骨皑皑。而八十年代一路的呵护形成的脆弱去抵挡社会血淋淋的残酷,巨大的扭转也确实很难让人舒服的适应。最重要的是竞争激烈带来的未来的迷茫会影响在学校的动力与激情。七十年代人是能够在求学中看到希望也不乏动力,懂得靠求学来改变命运而且也确实是可行的,最重要的是长大之后可以自己决定人生之路的,分配制度的瓦解以及经济的变革发展创造了些机会,父母没有能力指导和决定我们脚下的路,给了我们更多自主的机会。
从性格特点而言,我们潜意识里的性格特点和我们的行为会大相径庭,有时候是迫于现实,有时候根本就是没有原因。由于长久我们并未真正的孤单所以我们拒绝独处,我们成了集体动物,不会真正的自得其乐。我们的聚会如此的频繁,我们愿意和别人共享内心的精神家园,孤单是对我们最严厉的惩罚。但是现实已经让我们无法做到这些,我以前曾经说过城市中几乎每个人都为生计和摆脱孤独而努力。但是通常都是在生计中让我们更加的孤独。我们本质都保守传统,我们相信天长地久,但是我们发现其实刻意的坚持某种信念是对自己的残忍,我们拥有信念却无法真正做到快乐的坚持。放弃信念我们同样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不能以好人的心态去快乐地作好事,同样也不能以坏人的心态坦然的作坏事。
其实一切都是源于周围的环境变化得太快了,让我们无法真正的从骨子里面适应。我们有过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慷慨激昂,也有过唱天亮了谁是谁的女人后坏坏的幻想;读书从《青春之歌》到《一帘幽梦》也读过什么木子美,从革命到爱情最后又到了身体;游戏从跳绳踢毽子到魂斗罗再到CS……怀旧中品味单纯的快乐,尝试中体验着新鲜,快乐中伴着忧郁神伤,窃喜中带着灵魂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