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价

(2006-07-08 22:21:00)

经常看到,在地铁中或者天桥上的乞讨者,要么是衣衫褴褛的老人,带着一副欲哭无泪的悲惨表情,要么是残疾人,毫不遮拦的展现与常人不同的肢体特征,乞讨者都在通过博取人的同情来谋生,给钱的人被称之为“施舍”。但也有人认为现在的乞讨者的职业化特征太浓,认为他们并非真正需要帮助,无非是构造可怜相的骗局而已,施舍行为可能就是意味着上当。

施舍的定义应该是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而进行金钱或者相关物质的给付。由于没有法定的义务,社会对于这种额外的付出一般都归为善意之举而予相对积极的评价。相类似的还有古时候王侯将相等朝廷要员设粥棚“舍粥济民”行为,近代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助人为乐精神,还有当前的希望工程等慈善捐赠活动等等。

儿时总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因为他时刻想着人民的利益,生平就喜欢的事情就是助人为乐。当时心里就有些疑惑,怎么能够把助人为乐定义成为无私之举呢?因为既然能够在助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那么助人的过程也就是谋求个体快乐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寻欢作乐的过程,不过以帮助别人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所以助人为乐不是无私的表现,要是一个人“助人为痛苦”但还能够帮助别人,才是真正“陶冶了自己”,成为无私的典范。

其实想来人经过理性思维后的多数行为,有时候看起来是单向的,只有付出而没有回报,其实仔细盘算起来都是一种交易,不过是被单边表现掩盖的双边交易而已。向上面提及的乞丐和施舍者,通常会把乞丐定义成为接受施舍者,施舍行为存在的基础就是施舍的同时获取行善的满足。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乞讨者也是施舍者,他施舍的是一个让你施舍的机会。还有古代官员的“舍粥济民”舍出的是几盆清汤米粥,换来的是地主阶级与农民矛盾的短暂缓和,道理都是一样的。

我想,人的行为多数经过理性思维后进行的,但凡智商正常的人,所有的付出潜意识都会有换取回报需求,尽管需求的表现形式可能是经济范畴也可能是非经济范畴。任何的社会行基本都可以用交易二字囊括,“报酬与对价”英文是“consideration”一词,它的同根动词“considerate”含义是“理性思考”,看来英国佬对于这点想的相对透彻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肥毛
后一篇:闲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