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印象以及方案评述Ⅰ——与学生谈创作(十七)
(2009-12-21 12:36:59)
标签:
复旦教学当代艺术作品创作文化 |
分类: 当代艺术教学 |
学生印象以及方案评述Ⅰ
与学生谈当代艺术创作(十七)
1、庄彩萍:《流血的椅子》,机械装置
庄彩萍似乎是一个需要靠集体而依附着的人。她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是第一次喝酒后抑制不住的放声大哭。庄彩萍的内心是柔弱而略带忧郁的。这个忧郁是不是与她祖父之死有关呢?许多事情到了庄彩萍那里,我想都很难使她激动起来,她既在等待又总是在放弃着什么,但这一切并不是她就清楚着的。班上的同学都说庄彩萍是非常单纯的,这话在我听起来总有些担忧,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总会把这样的单纯与走神联系在一起。
庄彩萍的方案是最后定夺下来的。她想象一张桌子或是椅子在缓慢地流淌着血……她也许觉得这是一个奇妙的意象。她说出这个想法,似乎是在询问大家,这能实现吗?我说技术不是问题,这不过需要用马达来做一个传动装置,使得“血”能够循环流动。《流血的椅子》,我只是在心理上去猜测庄彩萍的整个意象,对于她,我追究为什么是非常徒劳的。这就像她给我的印象一样,在等待与放弃之间,不一定就是清楚的。
2、朱慜:《钢琴即兴弹奏》,现场行为
敏字与心联在一起,暗含着某种敏锐是由心而起。但就我在班上对朱慜的印象,这种由心而起的敏锐我并没有察觉得到。但我可以肯定,在艺术之外,比如在生活的细节上,朱慜由心而起的敏锐也许是随处可见的——在举手投足之间,怎一个“慜”字了得?
在班上,朱慜也是很难有方案的女孩,她也许实在不知道究竟怎样的方案算是合适的。最后班上其他同学提及朱慜弹钢琴的历史,朱慜自己说她钢琴弹了十一年。这样她觉得现场弹钢琴也许是不错的。怎样弹?这个就根据现场的气氛与感觉即兴发挥了。我跟朱慜说,去查找一下约翰·凯奇的作品,或许对她现场发挥有所助益。当然,这个现场更为重要的是“由心而敏”了。
3、刘方儇:《文身》,现场交流
刘方儇给我感觉似乎是一个活在动画里的人,这个感觉可能是来自于他总是不肯栽下来的那个口罩(我知道他戴口罩的理由),他总是浸淫在一个角色之中,似是卧底,又似是戏子。他只要不开口,他就是一个角色。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因为我觉得,他的说话终究在影响着他角色的神秘。在似是而非之间,他是鲜活的,但不够长久;所以,刘方儇在静态的画面中是供奉给大家的一个误读的脚本。一乐而已。
刘方儇的文身,一方面源自他本身对刺青的嗜好;二来,他的情感经历足够他包装一个“XX门”或是“XXX门”的了。我觉得,当二十二女孩的简历文在他身上的时候,他内心所祈求的忏悔意识转眼就变成炫耀了。谁能控制得住呢?是作品?是生活?抑或依然是个角色?类似的追问只能是现场说了算了。
4、林淡琦:《文本》,印刷品
关于林淡琦,我已经说了好多了。这个充满野心与离奇经历的女孩,要么安于现状平平淡淡地生活,要么她就是走另外的一个极端——向生活开火。林淡琦给我的就是这样的印象。
林淡琦的文字已经写到3万字了。最初,别人鼓动她写10万的。我说,有5万字就很不错了。林淡琦的文字我是狠喜欢的,可惜她没有朝写作的方向上发展。自然,话得说回来,有些念想的确无需用一定的形式刻板地表达出来。但林淡琦的这次写作,我觉得是合适的,她自己的感觉也是如此。我觉得她作品的呈现方式就是印刷品,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印量1000,在展厅里,观众是可以随意带走的。我与林淡琦探讨这个展览方式,大家都觉得不坏。文字是可以流动的。我们只是要为文字的流动做好准备。
5、余忺:《交流(名字)》,装置
余忺是比较固执的,他兴趣所致的地方,别人轻易进入不了。与余忺谈话需要的是耐心。当我发现余忺的这个特质之后,我有时也试着去激化他,每当这个时候,他表现得十分顶真。之后,他也会意识到自己或许有过激之处,他会为这样的过激自责。据说余忺在学围棋,而对弈应该是不局限在棋类游戏之中的吧?生活过程与思维过程的方方面面应该都是在对弈,对弈也就是在“交流”,余忺“交流”的包容性我觉得是有待历练的。其实,围棋中的学问完全是可以给余忺以提携的。我不知道余忺对此会做何感想呢?
余忺的方案一直想在“交流”这个主题中寻找可能性,他对交流所抱有的态度是失望的。他作品想表达这样的失望,但他有点钻牛角尖了,他的“艺术思维”好像在其中起不了什么作用。做“装置”的这个想法或许还没有最后确定,而我的信心是来自于其他。我在余忺的特质之中看到了某种新的东西,这就是妥协的固执。
“妥协的固执”是能够帮上余忺忙的。信不信由你!
6、金田怿:《卡片》,现场互动
金田怿是出了好几个都不甚靠谱的方案的,但他每次都严肃认真煞有介事地在跟大家描述。之后,也许他发现自己思考方案的途径过于简单了,主要是不知道自己该怎样进入作品。一天,金田怿跟我说,他小时候玩过的一些东西现在还收藏着,比如小轿车,卡通卡片等。他说他想把这些收藏集中起来制作一件衣服。我觉得他说是衣服,实际上他是想把孩提时代的一些记忆与一些物件带进作品,这该是一个怎样的思路呢?衣服是不是最为贴切呢?最终把思路落实在卡片上,一是因为在操作上比较方便,二是卡片对90年代出生的孩子来说更具有代表性。
《卡片》,大约2000张密集地安插在一块猪肉上,几乎把猪肉给完全遮挡住了。在展厅里,猪肉是耷拉在一辆遥控车上,遥控车在展厅中穿行。在前面写金田怿的这个方案时,我说了“金田怿试图把孩提时代的玩心与成年人的某种疑惑心理进行叠加,至于这样的叠加可能有怎样的体验,他眼前不想做过多的猜测。”现在我想,金田怿自己会有一些进一步的设计,在这样的方式中,他已经把自己嵌入其中了。
7、孙夏君:《网瘾》,装置
对 孙夏君的印象我前面的文字中已经略有描述。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关于《网瘾》我也说了自己的看法。我说这球能踢还是不能踢,指的是对一个广义的人的尊重。我们仇视一个人,或许在道德上,或许在人格上,也或许在良心上对其有所谴责,这个谴责不是用来发泄的。所以对于“踢”这个动作,我是希望孙夏君有自己独特的考虑。
8、邱光宇:《来自恶鬼道的宣判》,文本(册页)
邱光宇其实是一个比较自信的人。我与他的交流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的心理交流要多于语言交流。我不知道邱光宇自己是怎么看的。他的想法一旦定下来,自己就已经开始行动了。他的这件作品就是这样果断地做了。我很想看一看他现在画的进度,我觉得他画的过程中会有新的东西出来,我不知道他会如何去处理。比如“失败的画面”,我觉得是应该保留着的,或者用印章说明,或直接用文字说明。画面虽然有“败笔”,但在整体上依然是连贯的,统一的。
9、严青:《肌肉男》,现场行为
严青的确在班上是个特殊人物。表面上严青在班上扮演着一个“中性人”,但实际上的严青是班上不可或缺的。严青的内心给我非常放松,他善于理解别人,而无所谓别人要同等程度地理解他。要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整个教学下来,严青出了不少方案,有些方案是非常不错的,但不一定能实施。比如用某国旗做成卷纸,测试有多少人如厕的时候敢用。严青最终选择“现场抗击打”,其实也是有顾虑的。我觉得技术上的问题首先是要考虑的,更主要的是心理上的应对,因为这个应对才是超越性的。严青在班上的角色是非常明确的,我希望严青在作品中的角色也应该是非常明确的。
10、胥晓伟:《良心上的苛捐杂税》,录像
胥晓伟的印象以及对他作品看法在前文中已经说了,此处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