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作为一种志业——与学生谈当代艺术创作(十四)

(2009-12-14 11:56:49)
标签:

复旦

教学

当代艺术

作品创作

文化

分类: 当代艺术教学

艺术作为一种志业——与学生谈当代艺术创作(十四)

尤婷婷在路途中发现的一个“半成品”

 

艺术作为一种志业

与学生谈当代艺术创作(十四)

 

落下这个题目,我是为那些立志不想做艺术家的美院的学生寻找到一些现实的理由,并以此说明选择不做艺术家的这个意愿是充分的。同时也反证出,愿意选择以艺术为终身职业的学生,可能要承担的风险在哪里。我想试图就这个题目进行陈述,也是因为眼前看到了一些同学对作品思考的狂热,这种狂热有可能把他们引向从事“艺术家”的这个行当。我想,我只要把这个行当的可能前景说清楚了,把艺术家之路的艰难与不测说明白了,也就回答了不愿做艺术家的学生,我想说的是,恭喜他们的这个立志是对的。

 

一、在名利场中的艺术

记得十年前,老栗就跟我说过:艺术是一个名利场。而十年后的今天,这个名利场早已变得公开而具体了。我这样说,是想表达艺术这碗饭是不好吃的。在名利场中跌打滚爬,假如没有几把刷子,定然是没有前景的。过去有个说法,叫做大学出来的学生,假如野心与投机心理都具备的话,最快也得八年的时间方可自立。为什么是八年呢?前四年,用来确定自己的作品风格,这个时间段是要吃点苦的,要积累一批作品,为这些作品还要寻找到“自圆其说”的理由,也就是要学会用“学术”的话语来解释自己的作品。这些都是前期准备。后四年,要在江湖上历练,选定适合自己的江湖圈子,要夹着尾巴做人,要与所谓的策展人、画廊老板、相关艺术机构“搞关系”,一个“混”字,把自己不择手段地“推荐”出去,卖个好价。后来许多人发现这八年的时间实在漫长,所以选择在四年的时间里一边确定作品风格,一边就直接浪迹江湖,双管齐下。这样只要目标清晰,靠山找准,八年的事情四年也能搞定。现在据说,时间还能继续缩短,读书的时候就寻找“高手”指点迷津,确定作品风格,大三的时候就选择画廊廉价“包养”,这样一出学校,基本能跟上市场的节奏。假如要求不高,就在一般的市场要求下进入产品批量生产,但就名利来说,这压根儿也就谈不上了;假如名利依然是一个欲望追逐的目标,那么,上面所说的一系列“江湖功课”还得继续补上,但至少在时间上是缩短了。在这个名利场中,实诚的人肯定是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但过分钻营圆滑也行不通。最好是用实诚的表面来伪装钻营圆滑的心理,这样读懂江湖伦理要快上许多。脸皮一定要厚起来,但又不能厚到表面让人看出有“厚黑”的程度。这都是江湖修炼。我所说的这些,我们班上的同学基本上是没有机缘了。因为大家基本在艺术上没有这样的诉求。

但就名利场来说,无论做艺术还是从事其他的行业,其背后涉及到的途径还是雷同的。利欲熏心是现在社会上普遍追求的一种人生心理,仅是从事艺术是因为有着这个专业的依托,这在心理上是略有安慰的。但对现在的许多学生来说,直面现实的残酷,大家其实在心理与精神上的准备是不足的。我这样说,也许艺术的所谓高尚已经荡然无存,大家会对我描述感到恶心,但这没有关系,因为你们没有选择要吃艺术这碗饭的用心,所以,我要恭喜你们——你们的选择是对的!

 

二、作为学问研究的艺术

在名利场的另一面,艺术是用学术来展现的。而面对学术,艺术家一辈子也许要承受孤独的境地。但当学问作为志业的时候,艺术家在人格上是要独立的。我一直认为,艺术是一个“知识型”的行当,即便我们反对“知识论”,这个反对本身也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态度,它在学术上是有所指的。有人也许要说,像安迪·沃霍尔这样的明星化艺术家应该不是知识型的吧,他一辈子好像也没有承受什么孤独啊,但他却非常成功。这里我要说的是,其实安迪·沃霍尔一辈子都一直没有放弃过研究,他研究的是实用哲学,并用这样的研究全身心地开发他的“商业艺术”或者说是“艺术商业”。在今天完全用直觉与“天性”来做艺术肯定是不够的了,所以,我们不要指望天才型艺术家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奇迹。“作为学问研究的艺术”,它更多的工作是在艺术之外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许多学科的交叉打造。在这个前提下,即便一个艺术家一辈子投身于艺术,他也许只能做他终身感兴趣的某一方面的事情,而且还不一定有所作为。所以学问研究是一种更大的风险。在中国,这种研究风险在体制内与体制外都是一样的。

就体制内来说,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现在要留校做教师的机会已经是非常小了。就算继续考研,留校后的路途也是见得到底的。一个年轻教师,还想从事艺术,一边教书一边创作,还要顾及所谓的职称评定,一切并不像设想中的那么简单。一般来说,一个年轻教师,从助教到副教授,差不多要经过十五到二十年的时间,有的可能时间更长。更不要说要个正教授所等待的时间与付出的代价了。为了养活自己,在体制内求简单生存,这没有问题,很多年轻人或许也是这样想的。但要做一个艺术家的立志,这二十年的体制化历程,也差不多把自己的锐气磨得毫无锐角了。体制内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年轻人出道不易的经历,他学术上的不被理解与资格上的等级压制,一旦他有出头的一天,他就依然会用同样的手段对待下面的年轻人。一个底子或许不错的青年教师,在体制内时间呆久了,他的学术不经意地就开始计较体制内的竞争了。他也会用在刊物上发表多少篇论文与在省级、国家级展览上参展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了。这就是体制模式。自然,这里面的学术含金量自己是非常清楚的。这样的情况在画院及国家级艺术机构中也是一样。假如一个真正的在体制内有志于学问研究的艺术家,他也许就享受不到体制有可能给予的“恩惠”,因为他的学术断然是偏离体制要求的。如此他的孤独与乐趣就完全属于一个人的事情了。

就体制外来说,一个把艺术作为志业来担当的艺术家,他的起步是大家一样的。他首先要解决的是简单的生活保障,这个起步,在中国的情况是各种各样的。比如兼课或代课,比如不定期地在艺术机构里做些与艺术相关的工作,或在画廊打工,或做艺术家的助手。但不管做什么,他是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他要为艰难留出余地。

就体制内与体制外,我依然要恭喜班上的同学,你们是庆幸的,你们预感到这样的学问不是你们人生的所求,所以你们不做艺术家是对的。

 

三、作为人生感悟的艺术

就人与艺术这个行当的关系来说,艺术是能够比较“高级”地成全人生的。艺术是人认识、体察与思考社会的一个入口,一切的反思最终都会回归到人的身心之中。所以,一开始,人与艺术的关系,也许是艺术的崇高在引领着人生,但之后我们会发现,艺术想告诉我们的并不是崇高本身,艺术不过是让人养育起独立精神的入口之一,是人真正有了独立的判断独立的思想,艺术家才有可能把诸多感悟带进作品。作品不过是艺术家说话的一种方式。所以,人与艺术的关系,最终是凸现人这个主体的。这个时候,艺术并不是一定要去强求的东西,艺术作为一个门类,它是独立的,它也许只是作为我们感悟人生的一个不坏的工具。但我们真正要用好这个工具,或者通过这个工具把人生活明白了,这又是一件一辈子要去躬行的事情了。这又谈何容易呢?

 

通观上述的三点,从私利到江湖,从体制到在野,从学问到人生,似乎艺术并没有一条安全之路现存地放在眼前。所以,“艺术作为一种志业”,它作为一种人生的选择,我们是要承受诸多风险的。也正因为这样,我觉得班上大多数同学并没有把艺术看成是一辈子要去从事的职业,这个决断是明知的。这也是我想写这篇文字的用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