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应金锋先生//刘向华

(2009-11-30 10:08:54)
标签:

复旦

教学

当代艺术

作品创作

文化

分类: 当代艺术教学

 回应金锋先生//刘向华(2009-11-27 01:43:40)

 

    金锋先生您好!

    今晚上网看到你的新博文,首先我想先直接回应关于尤婷婷的“危险”方案中的问题。

    一、“‘危险’一词只是一种预设,这种‘预设’在思维中或许一直是个变数……她的预设或许并不奏效,她将为她的行为重新设计”。(注:这段文字是从你文章中引来的)

    我在前文关于这个问题的批评实质上说的是:在方法论的层面,如果一个方案毫无逻辑上和现实操作上的可控性,一切寄希望于不可预知的变数,并且在知道“预设或许并不奏效,她将为她的行为重新设计”的情况下继续这种毫无边际并最终有可能不可收拾的遐想式的漫游,那么她需要有人真诚而直截了当地基于艺术的本体问题告诉她,在方法的控制上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性的线索,并且在这一线索下把要说的话说清楚,别废话绕圈子或迷路以便最后还能回来,不然她的方案可能会变得像一只饥饿的耗子满街找食或是追着自己的尾巴原地打转。当然在以下两种情形下可以在逻辑上保留以上方案:当方案的题目改为关于“变数”或“原地打转”,但即使如此仍需寻求其现实操作上的可控性,我在前文罗列的关于危险的后果仅仅是基于其现实操作上的清理,与你所谓“心态上……健康与坦然”、“没有‘度’的阴毒念头”等毫无关系,并且我想在这片土地上所谓“危险”还不仅于此……

    二、关于你说的“理路”,或称学理。你说“我也是在乎“理路”的” (注:这段文字是从你文章中引来的),我了解一些你的确是在乎“理路”的,我关注你的博客就是因为你是在乎“理路”的。记得先前我曾在《艺术世界》杂志上读过你的专栏:《一件作品是如何生成出来的》,当时印象颇深就在其学理上,感觉象喝了一碗清水,很清澈很喜欢知道难得,虽然我是在出恭时读的。随后我才注意到你的博客,才成为博友,才有接下来的评论。印象颇深是因为我觉得当代艺术界太缺少你这个东西,中国人太缺少这个东西,往往是还没有开始真正学理上的探讨就陷入其他毫无价值的漫骂诬陷或拉帮结派人事利益等的斗争,说到底是素质低下,动物就是这样不讲学理直接撕咬。你也在体制之内比我年长相信体会比我深刻。而为什么我有接下来在你博客里的评论呢?因为当我读到你的这篇博文时有些失望,可能开始将你定在很高的一个标准上,当然这是我的一厢情愿我有部分责任。因为你的这篇博文对于所涉及和面临到的实质问题,尽是缺乏针对性无关痛痒之词,记得最后还几乎是罗列了一段漫无目的的秘诀式的东西,我现在不在网上网有问题没存你那篇不方便引在这里。你接下来的回应《请刘向华监督我们》文中引的我回复学生的一封信中所列出的问题,主要是最基本的针对当时这个学生存在的具体的前提性问题,甚至是关于基本的教学秩序和基本的事理,没有你文中这种秘诀式的高深东西,见谅。需要指出的是《请刘向华监督我们》一文中你还在继续抹浠泥,说:我们断不能对这样的“不透”作奚落与揶揄之能事。我质疑这在用貌似长者的宽厚来转移或掩饰“学理”上的问题。你还几乎是装嫩似地说:“透”的标准又可能是什么呢?我的意见是“透”“不透”不神秘,好的眼光甚至是一望便知,“透”的标准很简单,就是概念明确表达清晰完整,底限是逻辑上的严密闭合和现实操作上的可控可行。其实你先前的专栏文章《一件作品是如何生成出来的》是更为完整和透彻的回答,例如“思”和“想”的区别就是一个基本的值得这个完全被遐想所覆盖的女同学注意的问题。我现在写这些觉得很多余其实现在说的这些问题很基本并不是什么新问题也根本谈不上什么学术高度,赶紧写完我希望能探讨些创作中有价值的新问题,希望得到启发。

    三、教学。你是明白人上面的问题你都清楚,但这次你回避真实出现的问题,顾左右而言它不是矫情和装吗?让学生“像一只饥饿的耗子满街找食或是追着自己的尾巴原地打转”还要摆宽厚长者,学生和他们的父母需要教师告诉他们真的要领而不是你多宽厚。你不要跟我扯做人,如果扯做人我就不跟你探讨了你直接删除我这个博友,如果不庸俗地扯做人那么我们继续探讨学理。在这片土地上一心一意想做人的利益动物俯拾皆是我怀疑我也摆脱不了干系,建议大家先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如果真要说些更高的精神上的东西,不为外在所左右并对自己的一切负责的独立人格、不回避不妥协地直面所出现的问题包括自身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争夺个人利益,是这片土地上能够长出素质有所改善的一代新人的底板,否则一切都会被“危险”的现实利用以套现,背后仍然是荒蛮之地,我是70后我看到我们几乎全完了。

    其次似乎还想与你说些什么,好象是些谦虚客套之词满世界都是似乎不缺就算了,已转钟,有机会你到北京再交流。此信我在不隐去你的大名后将同时发布至我的博客。就算立此存照,以为多余的探讨过程之纪录!

                                                     祝好!

                                                             刘向华2009.11.27.0:25于留听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