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高士强在伊比利亚正在展出的作品
(2009-04-28 15:42:18)
标签:
高士强伊比利亚个展文化 |
分类: 交流与访谈 |
说说高士强在伊比利亚正在展出的作品
高士强的作品背后具体是怎么想的,我没有跟他沟通过。但我在现场还是很认真地读了他的作品。有人说他的作品在感觉上有“语言加法”的嫌疑,但细读他的作品,“语言加法”用在高身上不是很对路的。他的每组作品其实都有一个类似的结构:历史或传说的背景,一个现实的点,一个相关的课题。在这个框架中,他的个展合起来也是可以这样来释读的,其内里的结构也还是如此,仅是通过想象而加以联系起来的东西更加恢弘与广阔了。我觉得学者型艺术家用在高士强身上是合适的。他的作品不但带有研究的质味,其根性上断然就是在传达着他对于研究的个人化迷恋。所以有朋友说他离开了“艺术思维”,我觉得这倒是明显的,因为他显然不在常规的“艺术思维”的简单逻辑之中。但高的逻辑结构我们似乎也是见识过的,在邱志杰的近期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个点所延展出的恢弘与广阔。同样这个结构我们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在纪德的《地粮》中也能充分感受得到。与文学不同的是,高士强的“艺术思维”是蛰伏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之中,或者说是蛰伏在知行能不能合一的过程之中。这里,我关心的倒是,一个学者型艺术家,要制造一个深邃的作品结构并不难,在知行中形成一些困惑、麻烦与猜测也不难,难的是自己在这个结构中能否获得属于自己的思想超越,并以这样的超越来给予作品内容以其他的解读可能。高的作品实际上对智慧与小机关的在意是一点都没有放松的,这里面有他个人化迷恋所难能自拔的迷津。我觉得他的一些装置与图片,是在他自设的结构中安放了许多标点符号,这使得观者在不断的被迫打断与被迫停顿中而疏忽了艺术家实际上要说的话。如此,艺术家究竟要说什么呢?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许多观者也许只会说,这就是所谓的学者型艺术家干的活吧!
学者型艺术家与纯粹艺术家的区别在哪里?我想这肯定不是在拥有知识的多少来加以定论的。它的区别,也许就是对所谓拥有的那些知识如何转换到与纯粹艺术家一样的作品里面去,并使得知识的转换恰如其分与不同凡响。另一方面学者型艺术家的作品应该更注重交流的可能,使得学者型的思考延伸到不同的交流渠道中去。假如学者型艺术家的作品无意中在阻碍了交流,或者交流仅是在解释自己的作品,这在心态上其实与纯粹艺术家基本就在同一个维度上了,也就是说,学者型中的这个“学者”就变得是个多余的东西了。
我想会有机会与高士强直面交流他的作品。上面的话是看了他展览之后的直接感受,这里说出来,目的是想听听其他人的想法。
相关帖子:
[现场]伊比利亚的双个展:高士强+董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