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邓晓芒印象

(2009-04-22 00:24:28)
标签:

邓晓芒

康德

新批判主义

文化

分类: 人物印象

邓晓芒印象

与邓晓芒先生在东南大学溜园

 

邓晓芒印象

其实长期在我案头堆放着的一大批书中,邓晓芒的一些著作就在里面。只是到了最近,我才翻读了他的《新批判主义》一书。本来是随着兴致翻着看的,但很快就读了进去,以至于几天爱不忍释。之后,由《新批判主义》,跟手又读了邓晓芒的《康德哲学演讲录》,几乎也是一口气读完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原本是很枯燥的文字,然而在邓晓芒的演讲录里却变得十分口语,宛如演讲者就在你的跟前。我想一个能把康德的思想用自己语言来述说的学者,在中国毕竟不多;一个能把康德的思想原理作为自己思想的背景,进而用自己的思想对社会发言的人,这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而邓晓芒在我心目中就是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学者,一位准思想家型的学者。我在邓晓芒的文字中重新感受到一种久违了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这种风骨就是知识分子原本该有的那种担当。

我在ATR-BA-BA的一个帖子里说过,今天真正懂得鲁迅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北大的钱理群,他是研究鲁迅的专家,几乎一辈子都奉献给了鲁迅;另一个就是武大的邓晓芒。但他们也有异同,相同点是他们都把鲁迅精神活在了自己的体内。不同的是,钱更加硬性,更加汲取鲁迅“战斗”的一面。而邓更看重的是鲁迅为什么要如此“战斗”而在背后所蕴涵着的思想。就这点看来,邓晓芒更注重的是思想建设以及关于如此而建设的理由。

在读着邓晓芒文章的过程中,我有一种即刻想求见他的冲动。但之后这个冲动转化成了进一步冷静地去读他文章欲望。然而,要见邓晓芒的念头还是在阅读中不断地冒出来。我觉得我在艺术中的思考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在他的思想中获得呼吸的。我在邓晓芒《忆奇女子萌萌》的文章中看到一段文字:

 

80年代初的武汉大学校园里,到处是一派精神生活的盛宴,那几届的研究生则成了时代潮流的中心……当时,我们住同一栋研究生楼的同窗们往来频繁,和我经常聚谈的除了同门师兄陈家琪、陈宣良外,还有搞马哲的黄克剑,中文系的程亚林、易中天,经济系的肖帆、陈自龙。再就是德语班上结识的张志扬,以及辗转相识的湖北美术学院的尚扬、皮道坚,省社科院的黄忠晶等……

 

这串名单即便到现在都还是很响亮的,可见上世纪80年代在造就着一批怎样了人了,这还仅仅是在武汉。

还好,这中间尚扬我是认识的,而且多年前我们在广州有过一次长聊。这样我给尚扬去了电话,直截了当地跟尚扬说:“我要见邓晓芒!”尚扬说:“晓芒是很优秀的!”尚扬给了我邓晓芒的联系方式,并且为我们的见面做了铺垫。尚扬告诉我:“邓晓芒正在南京东南大学做讲座,刚到南京,你可以直接联系他。”我很快就跟邓晓芒通上了电话,并且告诉他我到南京见他。

在东南大学的溜园宾馆我见到了邓晓芒。我们在宾馆里一个简陋的茶室相对而坐。今年61岁的邓晓芒看上去很是年轻,看得出他也是把我们见面的时间有意地安排好了的。我把在艺术中想到的一些在他思想中有交合部分的问题提了出来,并且述说了我读他著作之后的一些感受。邓晓芒几乎是敞开了他的心扉在跟我交谈的,这使得我非常感动。他说“我们这个时代是千年难遇的。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取决于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思想者能否顺应历史潮流,造成一种改变我们民族的惯性的思维模式。” 我们的谈话中,邓晓芒不仅讲了他的思想(我觉得是他内心里藏着的世界),还谈了他的父母,他的家庭背景。他说他在逻辑上也许延续了他的父亲(高干,解放后担任湖南一家报社的社长),他母亲相对来说比较感性的,没有太多文化,却自己读了很多小说,而且80岁的时候出版了一本自传,所以他妹妹(著名作家残雪)遗传他母亲的部分可能多一些。邓晓芒16岁就插队当知青了,对哲学有兴趣就是在知青的环境中养育的(这个中原委在邓晓芒《我怎么学起哲学来了》的文章中有具体的陈述。)之后,邓晓芒返城干过最粗笨的体力活——挑土与搬运。78年曾考取社科院的研究生,但由于父母的“右派”问题尚没有解决,所以政审没有通过。79年考取了武汉大学哲学系的硕士研究生。所以邓晓芒说,前30年是为生活而历练,后30年是潜心研究学问。我说,把康德的思想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述说,回头一看花了30年的时间。

与邓晓芒的见面是我最近最为释然的一件事。我在邓晓芒身上感受到了真与坦然,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真切的良知。我跟邓晓芒说,我还会到武汉来见你的。

这里摘取一些邓晓芒的言论,与大家分享:

1、如果不反思的话,只能停留在中国传统上,就没有办法进步。

2、国家富了,社会进步了,但是进步是靠什么?靠儒家吗?不可能,还是靠现代科技,靠社会开放和思想解放,靠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3、大家想听新东西,于是马上就有了所谓的“新东西”,其实,不过是把古代的东西又拿出来炒一遍而已,这些东西在中国永远不会遭到真正的挫折。

4、为什么今天仍然需要启蒙?这是现实的需要,不能离开现实谈思想。

5、有些人没有下过乡,也没有接触过底层,压根就没有现实感,以为做学问就是在书斋里面翻书,懂一两门外语。他们老在这个层面上讲来讲去。

6、社会是分层的,我不能直接面对底层说话。我的思想可以影响一些人,比如说知识分子、学术界,然后在作家里面,在社会上的读书人里面会有一些影响,通过他们就可以影响到下层社会的人了。

7、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一种思想,它能够使我们中国人的眼界有一个提高。真正思想的力量不是用强制,而是用你自己的现身说法,才能引起共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