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访谈徐震当代艺术 |
分类: 交流与访谈 |
艺术作为工作的同时还要保持艺术性
——徐震访谈
时间:2007年12月16日
地点:上海
金:通常情况下,访谈对你来说,你很有兴趣吗?现在访谈多得让人觉得很烂啊!
徐:是的。其实是看对象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刺激一下。
金:是的,有时对话需要彼此的提携。
徐:对的。
金:今年你觉得你在艺术上的思考跟去年比较起来,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徐:想想……越来越累……有些东西越来越轻松。
金:是精力上的,还是思考上的累?
徐:精力上,体力上的。
金:你给我的感觉是,没有累,你是没有激情的,是吗?
徐:不能说激情,是缺少刺激。当然这是自身的问题。并不是说完全缺少外界的刺激。
金:通常,你讲的这个刺激,指的是什么?
徐:让惯性停一下。
金:你觉得你的惯性来得很快吗?这样老是要停一下?
徐:不是惯性的快慢,而是一直在惯性中……
金:这是不是指一种常在等待的东西,而你觉得就在眼前,然而,就是要抓到而没有抓到,是这样一种感觉吗?
徐:习惯性创造,习惯性怀疑,这都是双重的,双刃剑。
金:理解。你觉得这样的惯性在今年特别的明显吗?
徐:比以前明显。
金:我觉得你现在越来越在要求某种带有意义性的东西,你自己是这样想的吗?
徐:可能是吧!也可能是在这些概念(意义)中求生存。
金:你觉得这是个大的方向,是历史性的,现状的,还是其他?还是很个人的?
徐:可能是随机的,或者是策划的、综合的。
金:这个策划,是指需要某种人为的动作才能说明一些问题,是这样吗?
徐:可能是全方位的,无所不用其极的吧!对于这种方向,其实不是意义的问题,而可能是兴趣的变化。对于前面说到的“惯性”的刺激,等等等等。只要能够对自己起到“棒喝”的作用,应该都属于这个范围吧。
金:你觉得目前艺术的现状,是非常缺少兴趣的变化吗?
徐:你指目前的艺术状况内?很无聊,太正常,不过可能一直也就是这样的。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大堆不好的问题。不过挺好玩。
金:我觉得你现在在艺术中心花的精力非常之多,这不会影响到你对自己作品的思考吗?这其实是很矛盾的啊!
徐:除了体力上,应该不会有太多影响。也是种经验,非常值得。
金:你能说说上海比翼与卢杰的长征,同是艺术中心,都很有成就,你能说说这两个空间的异同吗?
徐:每个办过两个以上展览的艺术空间都是无奈的。但是能把无奈保持几年以上的艺术空间都是有自己的特殊才能的。长征的特殊性是有卢杰。比翼是因为在上海。这两者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自己的这个特殊条件。都属于性价比很高的空间。Ok!
金:你说的这个无奈是不是指“没有退路”,还是其他?
徐:指的是艺术作为工作的同时还要保持艺术性。
金:对,这个其实是非常难以做到的一点. 你是用怎样的方式来保持"比翼的艺术性"的呢?
徐:不知道。每阶段不同。每个艺术家不同。是和很多人合作沟通的结果。
金:那就是说, 作为艺术空间,保持所谓的艺术性是一个必须的前提,是这样吗?
徐:对的 总结的很好。
金:比翼每年都有计划,都是经过深思过的计划,明年的计划可以透露一下吗,已经有了吗?
徐:几个艺术家的个展;一两个群展;继续努力做好对几个艺术合作项目的支持,比如说嘿社会艺术论坛和吞图项目。
金:理解。再回到你自己。想问问你对于作品的想法。今年的恐龙做完之后,对于这个作品,之后你自己是怎样想的?
徐:我挺满意。
金:具体说说。
徐:因为这个作品实在太差,实在丰富的很无聊,所以目前比较满意。
金:相对于“嘻马拉亚”来说,能做个比较吗?
徐:我觉得两者差不多吧。都属于做完了还能反复用一下的程度。
金:这话怎么理解?
徐:就是做完之后,会有像你这样的拿出来问我。
金:我的理解是,“反复”的意思是还有空间继续去思考,是吗?
徐:也对。
金:跟你谈话,就是个问题,逼一下,吐一点,不过吐得还是能让人明白。
徐:呵呵……
金:我想为难你一下,你说说今年你认为的好作品有哪些?
徐:你说国内?
金:是的,我们就立足于国内。
徐:想想……杨福东的竹林7,小刘伟的个展,上海艺术家集体创作的吞图项目。想得起来的就这几个,可能有些忘了。
金:我觉得我要问的问题差不多,就这样啊……
徐:好啊!够交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