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物印象 |
罗明君印象
今天国内的艺术圈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罗明君是谁了。之前我也不知道。
由于这几天罗明君在上海的苏河做个展,我才有了与她在一起交流艺术的机会。罗明君比我小一岁,但出道要早我很多年。在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她已经步入了85’新潮。接着,87年她就离开了中国去了瑞士。之后罗明君的艺术,基本是在异国他乡里思考的。
这次罗明君把自己的个展命名为《半个局外人》,似乎暗示着她还有半个梦依然是在中国的。这里,我想就这两天与罗明君的交流以及看了她个展后的感受,试着谈一下我对罗明君的印象。
罗明君说,这是她出国后第一次回国做个展,她为这次难得的个展准备了很长的时间。她依然觉得艺术是她这一生要去慢慢面对是事情。但从交谈中可以感觉得到,罗明君对国内艺术的现状已经很是陌生了。所以她的个展在我看来真是“一个人的展览”,她的出发点或许是很想“对话”的,她究竟想与谁对话?从她的谈话及她的作品所流露出来的意思看,这一点不甚明了,不是很“对象化”。如此我觉得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她想与所有的人对话,以至于没有了对象的方向;另一种可能,就是作为一个远离大陆的人的内心独白,这个对象就是她自己。但不管怎样去走近罗明君,罗明君都是很容易被走近的。即便她瞬间意识到需要“防卫”与“自我保护”,此刻,她却“脑筋急转弯”不了了。她现在陌生的不是西方,倒是自己一直认为熟悉的家园。
有人说,罗明君的作品是非常纤细、非常敏感的。我很少用“女性艺术”的眼光来看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我觉得,如果有意带这样的眼光来看、来读,这是对女性艺术家的侮辱。无论男性、女性,作品是最为真实的,作品自身在言说。罗明君的作品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这不是“观念”,不是有意要对“喘气”的克制、监控与停顿,她的内心原本是想畅通呼吸的。在与罗明君的交谈中,罗明君也坦然了这一点。所以,罗明君在她的刺绣装置之外,去附加她的素描作品,以表明某种她对“日常”的本真意识。这种画蛇添足的做法,反衬出罗明君自己把自己很当成“女性”。即便这种“当真”是不经意的,在我看来也依然是“女性”的不经意,是一种“女性”的修辞,“女性”的遗忘。
罗明君说,她有些问题是从来都没有去想过的,比如说“逼迫”,比如说“从头来过”。她说她要很好地想想。与罗明君的交谈始终让我想起另一个在日本的朋友,他的情况与罗明君很相似。他们的共同点是,在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极致没有到来之前,都很自觉地回到“手工”,回到绘画本身。这好像说总还是有退路。好像说,再怎样,我总还是个画家。这个退路倒是有普遍性的,这不仅仅是在国外生活的艺术家,国内的“老牌”或许也有雷同的心理。我没有去深究这心理背后的动因。
这里,我用这样的口吻来说罗明君,或许是过为直接了。毕竟难得回国做一次展览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儿。但我始终认为,交流是需要直接的。不然关起门来,在家呆着,那肯定是要安全许多。是不是这样?我与罗明君的交流还会继续,我希望我们的交流能走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