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青——在“犹豫”之中,还是在“犹豫”之外

(2006-10-14 01:48:55)
分类: 人物印象

石青——在“犹豫”之中,还是在“犹豫”之外

 

石青好像是对细枝末节很是敏感也很当真的人。这在今天石青《电控制上海》的个展中,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是证明了我个人的也许是一厢情愿的判断。石青的个展以十分综合的形式展示:图片、影像、装置及行为,好像当代艺术的手段都有所涉及。作品由七个(图片与灯箱算是一个部分)看似独立,实际上也还是独立的部分组成。我在展厅中细细品味了石青的作品,我的感觉是:石青的作品大致是个人化的、自言自语的、人为逻辑的对“电”的诗化了的想象。在形式上,好看,但似曾相识;在内容上,要说的话好像很多,实际上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我这样的判断有武断的嫌疑,但我对这武断实是有要说的话。

我猜测石青个展的用意是想用“单词”让观众自行去组织语言的。个展的七个部分像是摆放着的七个单词,单词的内在联系自然就是“电”了,但它是可以随意拆解与组合的。至于怎样组合,这个权力好像石青是给了观众的。如果真是这样的假设,我觉得个展的思路应该很是清晰,观众获得的信息也可以随意联想性地搭配与理解,有许多的门槛可以让观众进入,或者观众选择不进入。但在现场,我觉得,这中间是出了一个问题的,这个问题石青是考虑到了,但好像石青的气质在抵御或无视这样的考虑,或者说,石青的理性与逻辑会觉得这样的考虑是过为幼稚的。是否是这样呢?我说的这个问题就是“单词”。问题是出在石青的每个“单词”都是自造的“生词”,一如德里达为了表达上无法说清楚问题而自造了“延异”这样的词,这样的词,即便在文本中,也是需要另外单独加以解释的。如此,观众对于石青自造的“生词”,即便想进入,但最终发现实际上进入不了。观众或许读懂了其中的某一个单词,如某个影像——影像中的文字描述,知道艺术家对“电”有着不一般的深邃的见地,但这个见地究竟是什么,好像又要借助于艺术家所给予的其他“单词”。结果观众发现,艺术家所给以的每个单词都似乎很是深邃,而且晦涩,那么,如何叫观众把这些单词连成句子呢?观众或许只有一个答案:为什么艺术家会把一个简单的“电”弄得如此玄乎,如此复杂?因为他是艺术家!如果观众真是这样的想法,我想这个推测是不太符合石青个展的初衷的。是不是这样呢?

石青自认为这次个展是能够让许多人明白他所要说的话的。我跟石青说,我是读懂了你作品的人。但我的“读懂”难道就是石青希望别人所要读懂的那种“读懂”吗?也许这完全不是一回事。我的读懂,是我觉得石青的作品在理路上太自圆其说了,这种人工的、自我搭建的严密,实质上包裹着的是作品内部的“虚空”。当然,作品在石青嘴里讲起来很有故事,很有戏剧性,但作品到底不是评书,不是艺术家时时要在作品边上游说的。如果我这样来理解石青的作品,说石青的作品难以“读懂”,这究竟是艺术家自身的问题,还是观众的理解能力问题呢?再说,我看到今天到场的观众,还几乎都是艺术家呢!

石青说自己是在转型期,这个转型期,他用了两个字来表达,叫做“犹豫”。我倒觉得石青的问题不在犹豫上,我反倒觉得他对每个词汇的下手其实是一点也不犹豫的。他的问题是出在,一是他面对的问题;二是了断这个问题的手段;三是相对于最终所要的作品效果,是在这三者之间,他或许太在乎自己一贯的经验了。石青的许多念头在我看来很是先入为主的,如对白色的理解,对城市的认识,以及对道具的借用与处理,他的先入为主是琐碎而具体的,是细枝末节的,是精当而严格的。我想问的是,石青对诸如此类的假想性兴奋是否是过于放纵、过于开绿灯了呢?当然,这个完全是我个人的猜测。

    石青是性情中人,是严谨而较真的艺术家。石青的理性是冷的,石青的感性至少现在看起来也是冷的。所以,我们在石青的作品中很难看到幽默在其中所实施的缓冲。可能石青会说,我的作品中是有幽默的,只是这个幽默也是冷的。我想,如果石青的作品中真有冷幽默的话,今天我要说的话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