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日常陈述 |
作品“桥头堡”表面上色,海山与小闫忙碌了好几天,昨天终于完成了。我下午赶到雕塑厂看了效果,很满意,基本是我预想的,是铁铸的效果。铁铸的目的是想在视觉上厚重一些,试图在心理上也同样有某种沉重的感觉。这个效果基本是达到了。晚上就把作品从厂里拖了出来,运到了工作室。作品很重,大约每座在500公斤以上,搬运上实是花了些工夫。
晚上在莲花路上的一家韩国烧烤店吃饭,已经九点多钟了。海山说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下来。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毕竟这个作品做了两个多月,是最炎热的时候完成的泥稿。海山说,今天可以放开来喝一下了。小闫一直不说话。我想最近几次可能跟小闫谈话,我把话说重了。但小闫说,不是的。小闫说,最近他也想了许多问题,觉得自己要调整的地方很多。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也没有必要说太多的话了。我们三个就尽情地喝了起来。
我觉得海山现在的状态不错,我一直在背后刺激他做自己的东西。长期以来,我的许多想法基本上都与海山直接交流与商榷。他的敏锐度在我看来一直是不坏的。但想法落实在自己作品上的时候,问题始终非常明显。昨天我们也就这样的问题做了比较透明的交谈。海山的情绪有时太过稳定,有时又很槽糕。我跟他说,可能最重要的倒不在作品上,还是要在自己身上、自己的骨子里都找原因。人要学会加压,更要善于减压。这样的感受有时很难说清楚,但现实中却无法规避掉这样的感受。海山说他又拍摄了几个小短片,他没有主动给我看。我想他不给我看是有他的道理的。所以,我也压根儿不提这个事。
海山问我,他说,我一直没有搞清楚,你为什么现在会喜欢去读中国历史呢?我说,我从来没有有意地要去读,只是到了现在这个时候,读起来会有兴趣,能读出其中的“环节”来。海山说:你现在读历史是好的,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事情。海山说这话是有出处的。因为海山自认为是很有历史底蕴的。他曾经建议我读些历史,但我进入不了。而现在我是没有压力地一下子能进去,也只是看看而已,并没有研究的冲动。人的情况都很不相同的,节奏也大不一样。我一直认为我是慢两拍的人,而且坚持认为慢两拍并不是坏事。所以,我在节奏上可能没有太具体的规律可寻。现在更放纵自己随性情地去阅读了。
我们喝酒喝到深夜一点多,兴奋中有些疲惫。我们约好了,下一次在我这里聚聊。海山月底要回广西一趟,回去祭奠他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