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心公众话语,在我意味着什么?

(2006-10-01 14:04:15)
分类: 日常陈述

当代艺术进入公众话语,在今天依然是一种尝试。既然是尝试,这说明我们对作品如何进入公众的设计与方式并不没有先在的把握,因为这中间有着与公众话语相关联的其他牵制,这些牵制有时是难以预料,甚至是无法理性去计划的。这些可以预料与不可预料的公众话语关系,在我看来是构成了所谓的公众话语的语境。如果要描述一下这个语境的特性,我觉得它首先是紊乱的,错综复杂的,多层次的;其次是它带有着不同时代体制所规范的特有约束;三是历史所造成的判断习惯与道德底线;四是公众趣味与公众期待……这样的描述只是大致的,还可以继续细化,如制度规范有强制性规范与软规范等等。在这样的语境中,当代艺术的通常表现方式其实与公众话语是不怎么相关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当代艺术语言不在公众话语的真正的语境之中。这样的情形,即便我们使用了看上去像是公众话语的符号,这只能把它视为对公正话语无关痛痒的想象,在现实中并不起作用。如何进入公众话语的本质,需要的不但是对公众话语语境的吃透,更重要的是方式的选择以及对方式的原创。也就是说,如何对当代艺术的现有手段中进行有效转换,这是首先要直面的。我所说的“公众趣味与公众期待”其实不是新东西,但它着实重要。因为,我觉得有时对题材的选择正是直面它而去的。我为什么坚持,对于题材我不去原创,我的动机也正在于此。在这样的前提下,作品的有效性完全在于作品的转换是否奏效,转换是真正属于非常艺术的部分。但我又觉得,题材有时由于它自身过强的魅力,自身的某种不可超越性,这个时候,我觉得就直接在这个题材中转换,带出更有意思的问题来;但大部分时候,对题材的使用是个借口,转换往往在题材之外,一如从杯子的功能说起,其真正的用意想说的是放置这个杯子的台面或者更加离题。这个就叫做“指桑骂槐”,或者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然现实中的转换不像说的这样容易,并没有太多水到渠成元素都会汇聚在一起的。我觉得,比较理想的实现效果是,作品是敞开的,我不希望是我为作品开了一扇门,观众只能从这扇门进入。我希望作品如果有一个想象空间,那么所有的门窗都是打开的,甚至必要的时候连墙体都彻底推倒。在今天,作品与公众话语的联接,有意义的地方可能是尝试搭建各种不同的沟通管道与方式,只要公众话语被击活,作品的效果就算是基本达到的。至于击活之后的话语究竟怎样,倒不是作品要去真正在意的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