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品的思路在哪里卡住了?

(2006-09-21 14:32:32)
分类: 日常陈述

有人说在我的作品里面,不容易看出我自己的态度与立场。我觉得我首先要把这句话听进来。“不容易看出我自己的态度与立场”,这句话带有以下的信息:

[1]我是有立场的,但作品的其他信息覆盖了我可能应该传递的立场;

[2]我是没有立场的,作品的信息本身就是我该传递的信息,或者说对信息的选择就表明了我的立场;

[3]我需要传递的是艺术的立场,还是作为艺术家责任感的立场,艺术的立场与作为艺术家责任感的立场本身是否是同一种立场,我在作品之前是否梳理了类似的关系;

[4]作品中作为我的态度与立场通常是怎样传递出来的。

如何我按照这样的分析来理解别人对我作品的质疑,我觉得这样的质疑是很有价值的。去年,我曾经为我提出的“选择在今天变成了艺术”而有所乐观。其实现在看来,作品内部所遭遇的麻烦远远不容乐观。作品中那种可以被掂量的、真正可以被挑剔成作品的部分,它是应该不被其他的一切信息所能覆盖的,同样也不被一切的形式所左右。这种不被覆盖的东西,可以叫做立场,可以理解为艺术家的气质与偏好,但这本身是否也是一个变数呢?不管这是不是变数,我觉得有一点是可以把握的,这就是,所谓立场、气质、偏好,都可以理解为艺术家面对或处理“棘手问题”的态度。这个态度是应该贯穿在艺术家的所有作品之中的。我觉得这个态度在我的作品中是有的,但我又必须承认,如何有意识地在作品中体现这个态度,有时是暧昧的。我有时觉得这样的态度更需要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与修慧上,它是一种内心的体悟与体认。作品与内心是一体的,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我为什么要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来呢?我对作品社会信息效应的在意是否要淡化与削弱呢?如何合理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在眼前是重要的。我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体现在下一件作品之中。

    另一个问题,我是自己反问自己的。这就是:我的习惯在哪里老是不经意地在起作用的,如何让它不那么地起作用?在我的许多方案里,最终在追究的过程中被否定的,都还是跟自己的某种经验与习惯有关,比如逻辑上的线性思路,对极端的迷恋等。我觉得对这些习惯的克制,可能生成出来的是有意思的环节,是陌生,是超越。我的经验好像已经在暗示我:凡是我一开始激动的、即刻就想实施的作品,最终都是被简单的追究所否定。所以我要警觉我的闪念与激情之下的判断。可能被叫做好作品的作品,它首先是有生命力的,它是有宽度的,我们眼前对它的评判好像都无法到位。我觉得我要去实施的就是这样的一些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