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岛日志(五)

(2006-08-14 01:20:09)
分类: 日常陈述

广岛日志(五)

 

20060813(星期日)

今天做了一个伊藤的采访,没有带采访机,也没有有意去买录音笔,就用摄像机采访了。叔如好像身体欠佳,连续几天布展可能累坏了,我觉得今天他的翻译够呛。但大致的感觉我还是能把握住,整理的时候可能要改变一下语言方式了。这个事情等回到上海再说了。

伊藤问我,我的作品如果在东京做,会用狼狗吗?我觉得到了日本才会很具体地牵涉到这样的问题。我想具体的环境肯定在变换着这个作品的某些细节,但根本的东西是已经在着的。

宣誓的构思是来自于中国的网络。当时在网站上我看到关于宣誓的评论,大致是说,现在的宣誓是很形式化的东西,如企业宣誓、结婚宣誓、上岗宣誓、入党宣誓等等,评论想表达的是,现在的宣誓廉价化了,形式与实际越来越背离。我觉得把宣誓是方式用在广岛的作品上,可能是有意思的。但就宣誓来说,我的出发点还是严肃的,这个严肃是指我还不是太想形式主义,我试图想把宣誓在形式中走出来。我觉得具体的走出可能要到现场才能清晰。这就是我前几天写到的看了现场之后所引出的狼狗的臆想。广岛的“原暴”历史对每一个参加展览的艺术家来说,都在心理上有着预设的想像,所以,广岛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历史,一种心理,这样的感受自觉与不自觉地都在人为地在起着作用。伊藤的问话,可能就是指这个作品是否是特定的对于广岛的理解,并不是整个日本,是特定的在广岛的宣誓。我觉得伊藤的这个理解是一厢情愿的。宣誓首先是针对整个日本的,但在广岛是带了广岛的元素,肯定涉及到了对于广岛这个特定城市的想像。但我想,作品在东京实施,在日本的其他城市实施,情况会有所不同。如在东京,作品或许不会像广岛这样严肃,可能会强化某种无聊的成分,也不一定全部用日本人来实施。我没有到东京,所以也只是一种猜测。这样的作品,我觉得其本身是充满变数的,是灵活的,它在掂量着艺术家对于陌生现场在气息上的把握能力。当然首先是自己这个作品在思考上的出发点是否成立,是否在理念上有所依托。所谓变数,不是整个作品到了现场之后彻底消失,甚至连初始的判断与框架也全都消失了。因为我不是提前就强化或规定自己必须到现场通过感受做作品的,这是要区别开来的。“变数”是对于原有不够推进的部分寻找契机进行推进,使得意义的指涉更加明确。我觉得伊藤的问题与爱子的问题其实是从不同的方面讲了同一个问题。就是我的中国现场意识在不同的语境中是否能够转换,这个转换如何针对你所不熟悉的语境?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提示,《宣誓在广岛》是一个尝试。这个宣誓我想在另外的场合中再做几次,包括在中国。我的思考框架要拓展,中国现场、中国社会元素对于我来说依然是思考的有效途径,但它只是我未来思考框架中的一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分与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