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日常陈述 |
王南溟在嘿社会上贴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改造<深圳人的一天>--从“马屁”城雕到真正的公共艺术。文章中提到了深圳一个叫邹韬的普通市民,倡导三年不买房运动,以此说明公共艺术的许多题材是非常美协的,公共艺术只是一种形式,甚至只是一种虚假的形式。
邹韬事件与公共艺术怎么会发生关系呢?在过去的美协创作框架中自然是没有关系的,但在当代艺术中,却是一个十分鲜活的思考触点。如何把邹韬事件转换成作品,这需要进行追究,需要艺术家的慎思与智慧。
艺术家是思考在社会学层面上究竟在与什么发生关系?我一直认为问题是第一的。当我把网络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我发现并不是什么信息都可以在作品中加以转换的。所谓“鲜活”,它首先是一个没有现成方案可以解决的问题,事件它在问题的情景之中,而且这个情景在继续延伸、丰富甚至充满未知的想像。我把这样的问题叫做“有魅力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知识与经验之外。在社会语境中,它是属于原创性问题,是棘手的问题。我觉得当代艺术在思维方式上需要与这样的问题多打交道,并形成作品在的转换上的联想。我不知道如果我来转换邹韬事件,作品的结果会是怎样?但可以说的是,这样的事件是合乎我的思想平台的,是值得我去追究与思考的。也许我的思考途径是,邹韬如何在三年之内买了房子,而且变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房奴”,当然这仅仅是闪念。我的意思是,艺术需要社会的活问题,同时也要把这个活的问题做到问题之外,引出更有意思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