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单说说《无字访》

(2006-07-18 12:47:19)
分类: 作品与描述

简单说说《无字访》

 

简单说说《无字访》

 

简单说说《无字访》

 

当我把创作的语境转向社会语境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一些作品的方案在思考了,《无字访》是其中的一件。起初在《个展》的计划中,并不是这个方案,主办方觉得我原来的方案可能难以通过,希望我换一个方案。《无字访》即是一个替代方案。

自去年开始,我在网络中下载了一些上访的图片,其中的一些图片给我很有一种现实震撼,这是一种另类的无语的说话方式的震撼。我觉得这样的社会元素有可能进行有效的转换。春节期间,我又看到了一些完全是为了商业目的“活雕塑”秀,这种秀场在北京、成都及广州都有。如此我很自然地把上访与活雕塑联系了起来。“无字”的概念是为了规避具体的上访内容,因为网上的上访,其原因是各种各样的,而我觉得我作品本身的目的不是为了指涉具体的上访内容,而是上访这种现象的社会现实。活雕塑是这种社会现实进入艺术的一种转换方式。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是直接的,但不是单一的直白。

作品基本上是按照预设的效果展开.这件作品虽然准备的时间比较长,但这样的准备都体现在背后的工作量上,作品本身只是实施一天。就现场的效果来看,基本是控制住的,是按照预计的方式有效地实施的。

有朋友说《无字访》本身是带有“硬伤”的,我理解这个“硬伤”可能指的是作品直接的政治化倾向,是这样的倾向而削弱了艺术本身的分量。这个问题我不是没有思考过,相对强调意义性的作品有时的确是与艺术通常的本质是想违拗的。我是说,我们习惯中的艺术经验对于针对性的主体,往往是不起作用的。我们有时硬要带进这样的经验,一来是不自信的表现,二来,我觉得是工作方式的惯性在起作用。这样的经验其实跟我们关心的问题以及要去解决的问题是无关的。我不是说《无字访》是一件好作品,但它无疑是我目前思考框架中的作品之一,说它是一件过渡性的作品可能比较正确。吴味在现场看了我的作品,还觉得我表达得不够直接,无字应该改成有字,作品需要文字上的直接性。我觉得吴味的意见也不是我作品中要去在意的,相反,我觉得这个作品的重要部分恰恰在于它的“无字”,我觉得正是“无字”两字使得现实的东西变得朴素与深邃起来。社会学的方法论转型,不是要把作品往极端的意义上拉,而是把相对的意义弥撒开来。对于作品,我们既有感受现实的一面,同时也有想像与体味的一面。作品与自己的关系,这个内与外的两面,我觉得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体验。对于作品用的或许是社会学的方法论,而对于自己的内心来说,或许更需要某种禅意,这种禅意是养育自己心境的东西。在内外之间,我觉得思考的问题或许更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