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金《家》中的女性形象——评《家》中被残害的三个女性(2)

(2006-09-29 20:07:18)
分类: 学海无涯

巴金《家》中的女性形象——评《家》中被残害的三个女性(2)二钱梅芬--随风陨落的凋零病梅

在《家》中,女性的悲剧同样也发生在处于主人地位的小姐们的身上,梅芬就是典型的例子。她与觉新倒是门当户对,然而她同样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和自由。父母之命,轻易地断送了她的幸福,正像梅芬自己说的那样,她就像深秋的一片黄叶,一天天走向了枯萎和飘零。

1 爱情悲剧

钱梅芬与觉新自幼青梅竹马,早就心心相印,可由于梅芬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在牌桌上发生过一点纠纷,钱母“自以为受了委屈”便“拿拒婚的事报复”,而拒绝了高家的求婚,随意把梅芬嫁给了另外的人。

梅芬是一个受过“五四”思想感染的知识女性,新思潮曾触动过她的心,可悲的是她获得的仅是新生活的幻影,未能转化为自己的性格力量。面对自己和觉新青梅竹马的纯洁爱情将被封建长辈无情拆散,她没有勇敢地起来反抗,主动争取幸福,却将其埋藏心底,等待着双方家长的恩赐。当爱情的希望转化未为泡影时,她以极大的痛苦接受了长辈硬加给她的无爱的婚姻。梅芬在婚姻上始终恪守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教义而不敢超越一步,正是这“父母之命”断送了她美好的青春和生命。                                     2 服从命运

钱梅芬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当觉新娶了瑞珏后,梅也嫁了人,但却没有得到幸福的归宿,她“青年居孀”,过着以泪洗面的“尼姑庵式”的生活。当她守寡后再次遇到觉新时,虽相隔咫尺,却只是似打招呼非打招呼地点头,她自己最后也变得心如止水,“一生只是让命运摆布”,“不能做一点主”。

梅未老先衰,相信命运,服从命运,而忘了幸福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年轻的梅丧失了青年人本应有的热情,在悲哀、孤寂中离开了没有爱的人世。她埋怨命运对她的不公,人们也感慨与封建礼教对她的爱情幸福的摧残,岂不知她是死在自己的软弱与顺从之中。在梅意识中,有不可违的母命,有不可反抗的礼教,有至死必从的丈夫,念念不忘的爱人,惟独没有的是她自己应该争取的幸福。传统理念的毒害使她甘愿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只知自叹命薄,用强烈的宿命观来承受生活给予她的一切不公平。追求“婚姻自由”与“个性解放”对于她是遥远而不现实的梦,不愿争取自我,不懂自身还存在着自我的生存价值,更不知女性还应该有女性的个人自我意识。最终,梅尝到了服从命运的苦果,不可避免地结束了没有自我的短暂人生。

3 生命凋零

梅芬心头伤痕累累,明明母亲对她不幸的婚姻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她从未抱怨过她,反而总叨念着自己拖累了她。每当伤心至极,她免不了痛哭,但总是躲在房里,或倒在床上蒙上头,惟恐惊扰母亲和他人。她从没有抱怨过觉新,仍一如既往地爱着他,见到他便感到无限安慰。“……我很想看见他,我又怕看见他……刚才他还到这儿来过。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我不敢在门缝里望他一眼,只有等他走的时候,我才偷偷地看了看他的背影。”她没有因自己的失意而对瑞珏有丝毫的嫉妒和忌恨,反而真诚地对她表示羡慕和喜爱。但善良的她找不到爱情幸福的路,而只想以死作为解脱,她吐露的心声让人听了悲哀:“我已经过了绿叶成荫的时节,现在正走上飘零的路了……你们都有明天,我哪儿还有明天呢?”“我赶不上时代了。我一生只是让命运摆布,自己不能作一点主。我哪儿还有幸福?”

在封建专制礼教的严重束缚和毒害下,梅芬精神麻木,神志昏昏,再也无力自拔,她只能在经受长久得精神上的摧残与折磨之后,在忧郁痛苦中死去,成为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

三 瑞珏--无可奈何的血色婚姻

同求做奴隶而不得的鸣凤相比,瑞珏算是暂时做稳了奴隶,她本是封建家庭中美丽温柔、仁爱大度的小姐,但她来到高家的本身就是一场悲剧。然而在婚恋上,比起鸣凤与梅芬,瑞珏又是幸运的她所幸的是身不由己嫁的丈夫是个尊重女性的青年,为此她暗中感谢上苍,以为终身有靠,但作为长孙媳妇的她仅仅因为一句“血光之灾”的无稽之谈而活活为一个死人断送了自己的幸福和生命,成了封建迷信和高家内部倾轧斗争的牺牲品,从而更深层次地暴露出封建家庭的凶残、暴戾、愚妄。

1 天性善良

瑞珏是一个温柔敦厚、善良的人。她体贴丈夫,爱护弟妹,同情宽容别人。她有着“亲切而丰满的面庞,灵活而充满善意的大眼睛” ,使人“不自觉从心底浮起了好感”。她在高家,上自老爷、太太,下至仆役,婢女,都说她是好人,她总是温和地笑着,宽容地对待一切。她看到丈夫喜欢梅花,自己就不问原因地也喜欢,把屋中所有的瓶里都插上梅花,并且倾注心血地为觉新画了一幅梅花帐檐。当她知道了觉新和梅的感情及觉新爱梅花的真正原因后,不仅没有责怪他们,反而非常同情梅芬的遭遇,且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她主动找梅芬谈心,竟然泪流满面地表示“我真想走开,让你们幸福地过日子。”她真诚地关心她、劝慰她、同情她,两人执手而谈,相拥而泣,最后竟结成了姐妹。

在这“牢笼”似的家里,瑞珏的善良、宽容、忍让并没有为自己带来平静和幸福,相反却纵容了那些“伪君子”、“刽子手”的长辈们更加肆无忌惮的迫害她,以至把她推上绝路。

2 悲剧婚姻

与鸣凤、梅芬不同,瑞珏表面上正生活在当下的幸福之中,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应该拥有的人生幸福,瑞珏似乎都拥有了。对她来说,明天不过是今天的自然延伸,她无须像鸣凤那样通过对明天的企望来弥补今天的空虚;昨天不过是今天的铺垫,她也不必像梅芬那样从昨天的回忆中打捞温暖和慰藉。然而,在一个看似完满的婚姻下掩盖的却是一出令人心酸的悲剧婚姻。

瑞珏与觉新的婚姻是封建围城里的又一出悲剧,她是觉新的父亲用抓阄的办法为他定的一门亲事,这种荒诞性的开始也就注定了他们悲剧性的结局。与鸣凤、梅芬一样,瑞珏也是个典型的传统妇女,她的理念中只有根深蒂固的“三从四德”,从父亲的家到丈夫的家,她将自己始终拴在男性身上。她的生活不是以自己为核心,而是以以身相许的丈夫和终身所托付的家庭为最大的依靠,她爱觉新胜过爱自己,她对丈夫的爱就像一弘清泉,滋润着丈夫那疲惫的、焦虑的身心。当她亲眼觉新与梅相对而泣,互诉衷肠,淑英等人又在一边讥讽嘲笑时,她“也不说什么,就带笑的把海臣送到觉新面前要他牵着。”她自己走到梅的身边,”很亲密的扶着梅转过假山走出去了。”瑞珏就是这样以自己的宽容大度解脱了觉新与梅芬的尴尬局面,她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在瑞珏的婚姻里,丈夫给予她的爱少的可怜,有的也许只是同情与责任,她每天所能面对的是一个整日把自己的感情沉浸在过去的丈夫,这样的婚姻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无疑是一场残酷的悲剧。

3 封建殉葬品

瑞珏在这个家庭中既是长房长孙媳,又是承重孙的母亲。可是在封建制度下,不管她的地位多巩固,作为女人来说她应有的权利仍然得不到保障,人们(包括她的丈夫)情愿保护死去的高老太爷也不愿或不敢去保护活着的孙少奶奶。当高老太爷死时,瑞珏正在待产。但陈姨太等人搬出 “血光之灾”的鬼话,迫使觉新将瑞珏迁到城外阴暗潮湿的房子里生产。当瑞珏得知这个消息时,她“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善良、软弱的瑞珏,别人已经把她往绝路上赶了,她还在认为是自己的命不好。她唯一的反抗的表示就是她的哭声,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说梅芬像深秋的一片黄叶,一天天走向了枯萎和凋零。那么瑞珏便更恰似一朵当季盛开的鲜花,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刀霜剑雨无情地毁灭掉了。荒唐的“血光之灾”,活人要为死人让路,有孕在身的瑞珏在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不得不离开亲人偏居城外,结果接生不利,难产而死。按封建禁忌,觉新不得进“月房”,于是一道木板充当了夫妻二人的生死界碑,瑞珏任是死命地一声声呼唤丈夫,却至死也未能与近在咫尺的觉新见上一面。

瑞珏的悲剧在于她心甘情愿地为了那些可笑的封建道德和陈腐观念忍受着种种痛苦,毫不反抗地任人摧残以至落得了悲惨的结局,而且到死她也不明白正是她恪守并维护的礼教,是整个制度和迷信葬送了她的一切,使她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