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善良信心何时才能重塑

(2011-09-16 09:45:59)
标签:

善良

何时

重塑

保护

施救者

权益

期待

公民意识

成熟

杂谈

 善良信心何时才能重塑

 

 

                             善良信心何时才能重塑 

                               ——也谈行善有风险

                                                      

 

    几天前,许多报纸都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湖北武汉,一位88岁的老人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口迎面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1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看到这样的相关报道已不止一次了。每次看到,心里都有些发堵,不由地想问,怎么会是这样?中华民族扶老携幼的美德传承了几千年,在社会飞速发展,物质财富增多,人们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怎么一点点地被淡漠了呢?是读书多了,头脑木了,品位高了,道德没了?还是生活富裕了,私心增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恐怕不全是。

    日常中我经常看到,公交车上青年人、年轻的人主动给老者、孩童让座;大街上陌生人搀扶盲人残者过马路,邻里之间,也时常相互间帮忙解困。可为什么却看到一些另类的报道呢?比如,四年前南京的“彭宇”案、最近天津的“许云鹤案”、南通司机殷红彬救人后险遭诬陷案、广东再现扶跌倒老人被污蔑等等。我琢磨了一下,原来我看到的那些好人好事,一是施助方和被施助方相互间熟悉,甚至知根知底,也就是说信得过;二是虽不相识,但受助方获得实惠且不会带来危险和损害。可扶起跌倒的老人就不一样了,彼此不熟悉,缺乏信任,扶起过程中还可能衍生不可预测的事情,再加上救助行为得不到法律的保障,故人们想为而不敢为。

    要说“救死扶伤",本属天经地义,这是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说实话,以前遇到这样的事,也许大家都不会犹豫,但是在耳濡目染多个“南京彭宇案”之后,不少人在做好事面前开始犹豫了。

    面对跌倒受伤的老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观望”。与此同时,最佳抢救时间也在争分夺秒溜走,跌倒者的生命随时可能被夺去。

    观者不予立即施救,究竟是道德问题还是技术问题?一时之间也许难出定论。然而,我们是否也该反思,在感慨好人不多时,自己是否有勇气去做好事?面对可能的被诬赖的风险,又该由谁来承担责任?(鲁南网) 

    新民网曾就此发起过民调,在一定时间内,共有2298位网友参与投票,其中超过6成(1451位)网友选择了“救人后可能反被咬,好人不敢做”。民调结果告诉我们,不能说社会民众的素质低下了,不能说好人越来越少了,恐怕问题在于现今这个大环境。

    其实,纵观近年来各地相继出现的“彭宇案”,从更深层次上剖析与思考,无非是一个道德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法律化的问题,是一个如何通过政府和司法机构依照现行法律为道德立法的问题。事实上,各地频频出现好心助人却反遭讹诈的事例,归根结底,就是社会制度的不健全、相关法规的不完善。比如,许多国家的法律关于见义勇为的规定,则是完全站在保护施者权益的立场上的。若被被援助者“讹诈”或事后反咬一口,轻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会被处以严厉的经济处罚。重则,会被以污蔑罪论处。       来源:www.fenghs.com 2011-09-08 作者:黄土地的尘埃 )

 

    “除非有人证物证,否则我不会再去扶跌倒的老人!”广东肇庆的阿华在扶起倒地的70多岁阿婆却遭诬陷后表示。

    在中国卫生部目前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中提到: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清情况进行处理,并提出了救助技巧等方面内容。同时又提到“扶起跌倒老人需要掌握一定技巧”。(中新网肇庆9月9日黄跃辉杨永新)    

    老人跌倒了,却没人敢施救,因为做好事的人怕被诬赖冤枉。在这种大背景中,民间公益组织中国好人网创办人、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谈方主动站了出来,要“让好人不吃亏,好人有好报”。

   今年3月5日,在华师大的支持下,中国好人网“搀扶老人风险基金”应运而生。

“不管是谁,见到有老人摔倒你大胆去搀扶,由此打的官司,我们律师免费给你打,你如果真的是败诉了,我们给你赔偿金额,不管多少。有人问我们设不设上限,我们不设!”谈方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搀扶老人基金是为了“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基金成立之初,谈方自己带头捐出第一笔款两万元。半年来,基金已经募集到四万多元的善款,同时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律师加入。

    基金成立半年来,一共关注了十几起类似事件。而真正接触和受理的只有四起。其中,有两起当事人最终都放弃接受救助。一位是湖南的,一位是广东的,都是因为搀扶摔倒的老太太而被冤枉为肇事者,都因为没有第三方证据证明自己不是肇事者而是救助者而自认倒霉,一位赔偿了2.2万元,一位赔偿了几千元。

    据了解,成功实施的一起案件并不是搀扶老人被冤枉,而是搀扶小孩反被孩子家长殴打。广州一名大学女教师称,她在路上搀扶起一名跌倒的小孩,遭误会反被小孩父母打伤。目前,这名教师已将小孩父母告上法庭。据媒体报道,小孩是自行摔倒还是被撞伤,双方的说法都缺乏第三方旁证。目前,该案还没有宣判。

    应该说,中华传统美德还是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他们骨子里其实都怀有一颗热情的心,都想做一些好人好事,可是,因为所生活的环境已经公德、诚信皆失,做好事往往会变成坏事,自己亦有可能由一名好人而变成“傻子”,变成“坏人”。 

    《成都商报》9月9日报道,86岁的张淑筠老人下车时,跌倒在了公交车站边的地上。刚开始,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扶起她。老人只得说,“来扶我吧。你们放心,我不得害你们的,更不得害司机。”

  在老人自己要求并口头保证不赖上扶她的人、而现场围观者又愿意相互作证的情况下,两个小伙子才把老人扶了起来。

 

     社会对这些事件的关注,说明当下社会对道德的认知水准并不低。遗憾的是,在类似事件中,很多人并没有这样去做。这说明在这些事件中,社会上很多人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出现了严重的脱节。之所以会这样,有两个重要原因,“公权力机构能否秉持公正”和“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成熟与否”。

  显然,比“老人恩将仇报”更恶劣的是,公权力机构不能明辨是非,伸张公正。在彭宇案等事件中,有些司法机关的判决传递出的信息是,做好事不但惹麻烦而且要受惩罚,这就进一步打击了人们的善心、善念。某些“老太太”的行为,说实话本来没有什么令人畏惧的力量,但是一旦公权力不辨是非,就成了帮凶,放大了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在彭宇案后,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的现象轮番上演,也说明现在社会的信任基础非常脆弱。这与当下很多人的公民意识不够成熟有关。因此,一旦出现信任危机,社会又呈现原子化的个体状态,自利、自保成为本能的第一选择

                    (【南方周末】《一份无奈的“施救免责声明”》作者 王茜)

 

 善良信心何时才能重塑

 

 

    我想,还是天下好人多,“好人遭好报”这个真理不会被颠簸,中华美德还会传承下去。真心期待保护施救者权益的法律早日健全,期待人们的公民意识尽快成熟,重塑善良信心,重扬行善良风。期待更多的老人、儿童、残疾人士、有困难需要救助的人们,能够获得爱心、获得救助。愿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