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高考时
万家关注,千家揪心的高考又快到了。
每到此时,朋友们聚会,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高考;方方面面的部门单位,也开始把工作的重点、改善服务的视点放到高考上。有考生的家庭,最着急上火的恐怕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许许多多的亲友们。谁让中国的学子千千万,都要往这座独木桥上去挤?录取率百分之七十也好,八十也好,人们的眼睛可是瞄在重点大学上。

说起高考,我就想起了1977年,那是一个温暖的冬天。终于恢复高考了,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紧接着1978年夏天,又有590万考生参加考试,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录取了40.1万多名大学生,只占参考人数的1/29。
那时,我正在朝阳市第三中学任教导主任,主抓应届毕业生备考。我们三中是一所历史短浅的新校,学校环境,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其它几所老中学相比,差距不小。当时只有两个班的毕业生,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学校再三动员同学参加高考,仍然有些人不敢应试。为了取得好成绩,高三的任课老师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和同学们一道摸爬滚打,冲刺1978年高考。
我记得当时同学们的文言文基础不是很好,为了助同学们一臂之力,没有讲课任务的我抽空精选了三十几段古文及译文,给同学们复习时作为参考。没想到其中一段《曾子杀彘》竟出现在理工科考生的语文试题上(分值为15分)。
曾子杀彘(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发榜了,同学们考出了好成绩,有二十余人考入大学,其中有一个男生考入了北京(北方工业大学),自愿还是我帮助选的。这一次高考,大大地提高了三中的威望,之后,许多家长舍近求远,带着学生转学到三中。更没想到的是,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带着学生参加高考。之后,我被调入朝阳县公安局工作。一转眼已经三十三年了,弹指一挥间。

说起高考,我又想起十六年前,想起了我的女儿。
那是1995年的夏天,女儿在沈阳120中学毕业,即将步入高考考场。同其他孩子一样,顶着酷热,点灯熬油,在紧张的备考。
女儿的学习成绩还不错,长处在数理化。她最担心的是语文,尤其是作文,平时基础就不好,很怕扯高考成绩的后腿。当过高中语文老师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意帮爱女一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炎热的盛夏,我利用中午、夜晚时间,翻阅书报,收集资料,反复斟酌,下足功夫,拟出了几十个作文题。在高考前的一个月,每天晚饭后,我都要陪女儿去散步,一方面为孩子减压,一方面进行作文辅导。就这样沿着黄河大街,向北,折回向南,再向北,一天一个小时,两个作文题。很随意地,说说笑笑之中,就给她讲解了,这是一种什么题材?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作文题目?它有什么意义?要从几个方面去写?写这类题目的作文要注意些什么?等等。

记得当时,我给女儿讲了一个《花的对话》的作文题目,巧的是当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就是《鸟的对话》(素材为寓言诗《鸟的评说》)。后来,女儿高兴地对我说,一看到作文题,就想到了你给我讲的那个“花的对话”,该用的一股脑儿都用上了。由于女儿准备充分,沉着应试,结果最没有把握的语文竟考了100分,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分别考了127分、120分、121分、115分(每科满分为150分)。以总分583分的高分考入第一自愿,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六年制英文班。
说起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偶然,倒不是我有多高的押题水平,也不是撞上了什么幸运之星,只不过当时我是用了心。当初在考虑文题时,我就设想,假如我就是高考作文出题老师,我会出什么题目?打算考察学生什么?仅此而已。

如今女儿已经在美国工作了。紧张的六年大学学习和优异的学习成绩,为她的出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美国报名参考的托福(TOEFL)、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均取得了高分,考入休斯顿大学生物专业(全额奖学金)。如今,她依然是所在医院,休斯顿最大、最好的医院供职人员中的佼佼者。

还有一个月,高考就到了。衷心祝愿临考的孩子们,放下包袱,沉稳心态,轻装上阵。愿孩子们考出好成绩,金榜题名,鱼跃龙门!愿有考生的家庭朋友们,喜鹊登枝,早获佳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