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
——读书札记(三十一)
【南方周末】评论版有一篇读者来信,说的是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一件事。
青岛的一位朱女士对报社如是说:前几天,我拎着满满一纸袋苹果坐公交车。袋子被挤破,豁开一大口子,我只好用手腕勾着手提包,双手托底搂抱着破纸袋,防止苹果滚一地。
下车后去银行办事。大堂里人很少。门卫和工作人员都训练有素:“你好!请问办什么业务,有什么我可以帮你的吗?”我“搂抱、勾搭”着俩包,在他们的注视下,取号、填单、排队……
又在他们的标准道谢语中,自己用胳膊肘顶开旋转门出了银行。
在路边,我放下包,歇歇酸疼的胳膊。迎面走来一位大姐。她走过我,又倒了回来,她将蓝色袋子里的几件衣服取出,把空袋子递给了我,说:“这样抱着太费力了,给你个袋子,拎着省力。”我连声说谢,大姐笑笑摆手走了。
真心助人,不必大事,不必培训,只需有心。有心的小举动,能准确地传达出令人长久感念的善意和温暖。至今,我还特意留着那个蓝色的袋子……
(【南方周报】
2010.12.9 青岛朱双梅)

这是一件小事,但小事上折射出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东西。
我们的许多办事机构,特别是接待群众来办事的机构,通常称之为“窗口”,总是制定了许多便民、利客的条文,或张贴在墙上,或摆放在台前。也有的设置了礼仪,有漂亮的女孩,披红挂彩,伫立门口,笑迎顾客。他们,都说是把顾客当成上帝,想让来客把这儿当成自己的家。然而,事情远不是这样,人们来办事,总还是有许多不方便,总还是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原因在哪呢?

原因在于人,在于人的素质。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条文,得由人去执行。“你好!请问办什么业务,有什么我可以帮你的吗?”多好的问候语,该工作人员复述的没错,也按要求说了,但效果哪?客人的确有困难需要帮忙,她又不好意思开口,此时,就看问话人的素质啦,如果您不是机械地履行制度,你从心里把为顾客服务放在第一位,你就会看到客人的难处。不是吗?人家费劲地用胳膊肘顶开旋转门出了银行,你那句标准的道谢语还能起什么作用呢?

最重要的是思想上有爱心,心上有了,眼睛才能看得到。顾客有困难,不方便,需要帮助,恰恰又是和要办事的单位不搭边,他(她)就往往不好意思说出来。这个时候,才应了那句话:“有心才能办好事”。
看看现在,我们有许多面对群众的服务窗口,依然是我行我素,漠然处之。群众到那里办事,总是不那么得劲,要么被支来支去,无所适从,要么遭遇冷漠,不耐烦,事办了,心情很不愉快。

窗口单位,不仅代表着一个行业的服务态度,更能通过一个个窗口折射出整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车站售票、银行、办税大厅、派出所、图书馆、商场超市、公交车上……
一个个服务窗口就是城市文明的缩影。

来有迎声,去有送语,务必注意称呼得体,问候礼貌,用语准确,一定要使之切合当时的语言环境,做到贴切、自然,还须注意不失礼貌。
服务人员在向顾客主动打招呼时,要以自己的表情、举止相配合。最忌讳面无表情,举止失常,应当面带微笑,目视对方。
咨询类服务要有问必答,做到耐心服务,细心为顾客解答疑问,不带情绪上岗。
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的办事通道,提高自身服务技能,用优质服务让顾客满意。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从方便顾客、服务顾客的角度出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坚守工作岗位,工作期间不擅离职守、不四处走动巡视,忙于私事,或者扎堆闲聊。
这些条文、规定多好哇,它一方面表现出我们的许多窗口单位已经越来越重视文明服务,一方面也折射出某些单位的从业人员还有不少不尽人意之处。

文明待客要从细节入手,全心投入。真心希望我们的窗口单位都能为顾客着想,把“微笑服务”做到实处,让文明在你我之间传递,让每一个来办事的人开心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