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念
——向博友推介好诗(六)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漳州,生长在厦门。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在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诗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她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我的梦想是池塘的梦想……”著名女诗人舒婷的诗歌,毫端蕴秀,以其清新、隽美、明丽的意象唱出了几代人的心声,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仍影响着许许多多的人。她的《双桅船》、《致橡树》、《会唱歌的鸢尾花》等作品,至今让人们回味悠长、神思泉涌。
中年的舒婷给人的印象是:低调、内敛、谦和。有诗评家这样评价舒婷:她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捕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她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形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舒婷作为与顾城、北岛齐名的著名诗人名不虚传。
我国文学评论界一些人士认为,卓文君的赋、李清照的词、舒婷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在已走过的55年的人生中,舒婷有过许多磨难,下乡插队,进城做工人,而今相夫教子,从事专业写作。她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生活在福建厦门,椰风海韵,大海的波浪始终激荡着女诗人的心潮,在文学创作的王国始终坚守着一片圣洁的领地。

思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赏析:
蓝蝶小屋
“思念”本身就是一个极富想象力极有描写空间的词。古往今来,无数的骚人墨客都曾写下流芳千古的华章丽句。“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这些如哀似诉、凄婉低徊的诗句穿越了时空的局限,千百年来在无数的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在舒婷的笔下,“思念”被幻化成四个令人伤感的同时又是美轮美奂的意象。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我们可以感觉到思念的美的存在,却无法说清思念的形状;“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我们更无法知道思念的结果,如此无奈和悲哀不正是思念的精髓所在吗?而下面孤身只影的“琴弦”,伴着若断若续的象念珠一样的“檐雨”,该是一个美貌女子怀着无尽的思念,在雨夜里孤独地拨弄这琴弦的景象,我们头脑中是不是该有这样的画面呢?在最后一个意象里,诗人无奈地揭示了思念的结局,有桨无船,思念没有办法到达彼岸,有情人永远无法会面,不正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痛楚吗?四个意象虽无逻辑关联,但每一意象的本质都能让人联想起相思和相思的痛楚。虽无明显的逻辑痕迹,但给人情感感受空间却是立体的,回味无穷。缠绵悱恻的相思愁苦满溢诗里行间,令人不忍触摸。
在本诗的第二段,接下来的两个意象把思念进一步图解。 “等待
”象“蓓蕾一般默默地”,“注目”如“夕阳一般”遥遥无期、永无结果,等待的热切和希望的深切之情溢于纸上,“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更突出了相思的悲哀和痛苦。
全诗把思念这种情感图解为六个如歌如述,可歌可泣的画面。相思不是简单之物,诗人表现也从多角度多侧面出发,用形象帮助思维说话,使思念的真切,从内到外,由浅及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笑看云起: 思念,本来是一种无形的心绪,诗人却借助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把它化作可闻、可见、可触的具象。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复合体,即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结合。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因而形象模糊的挂图,算式清晰但无解的代数题,琴声如同房檐淅沥的雨滴、拨动的念珠,有桨有橹却达不到河的彼岸,让人想到感情美好但又虚幻,绵绵不断但又无奈。第一段同一句式排列的四句诗是四个意象,意象的组合和叠加,充分表现了“思念”的真挚和痛苦。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叙写“思念”时时萦绕于心,无所不在。“蓓蕾”含苞待放,要“默默地等待”;但如是为时不多的“夕阳”,就只能“遥遥地注目”了。情感之深切就像汪洋大海。结尾两句,强调“思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唯其如此,思念之情才刻骨铭心。
(本篇博文所用图片来自百度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