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尝慕尼黑啤酒
——难忘的欧洲之行(八)
早起,天阴沉沉的,有点冷。我们从法兰克福出发,中午到了慕尼黑,晚上要宿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 。

德国的高速公路网络非常完善,两个城市间都有二三条高速路连接。从巴黎一出发就有这种印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路面很平,一般都是六车道。国与国之间,就象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除了边境的标志牌外,别无他样。过去,我们总以咱辽宁的高速路在国内首屈一指而自豪,今天,比较欧洲,才自弗不如。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强。慕尼黑是德国第二大城市,二战时被盟军轰炸了66次,二战后重新按原形式修建。
慕尼黑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是一座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的山城。也是德国最瑰丽的宫廷文化中心。世界著名的啤酒城。12世纪以来的将近800年中,这里一直是拜恩王国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王城之地。作为拥有125万居民的德国第三大城市,慕尼黑一直保持其由众多教堂塔楼等古建筑组成的城市风貌。慕尼黑是一座文化名城,除拥有一家规模巨大的国家图书馆、43个剧院及一所拥有8万多学生的大学外,慕尼黑还有四多,这就是博物馆多、公园喷泉多、雕塑多和啤酒多。
啤酒在德国很有名气,慕尼黑为啤酒之都。慕尼黑人爱喝啤酒,喝起来就象喝茶水一样,每人每年平均要喝230升,约合460斤,合一天1斤多。慕尼黑享有“世界啤酒冠军”的称号。这里有一所慕尼黑啤酒大学,它专为各国培养酿造学硕士和学士。每年十月份,这里要举办为期20天的啤酒节,规模相当大。那些日子里,人们饮酒狂欢,品尝着醉的滋味。届时,将有一个搭起的帐篷,是专门用来醒酒的,据说能容纳3000人。啤酒节那天,光检到的钱包等东西就可以装几卡车。餐厅的服务员一只手可拿起10个啤酒瓶......
中午,我们在“亚洲酒楼”吃自助餐。出来8天,一杯酒没沾,这回破例,品尝了一杯德国啤酒(这里的一杯相当于咱中国的一瓶),花了2.5欧元,合人民币20元,也没品出什么特殊味来。
长发飘逸的唐导,我们团的导游。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长发飘逸,非常有个性。有人说他象摇滚歌星,我说他更象小乐团的鼓手,或者是弹着吉他放歌的艺人。且不说他在工作上尽职尽责,但从他一路的解说就看出,这个小伙子基础扎实,知识广泛,可谓功底不浅。他对欧洲各国的历史、风情、人文、故事,无所不知,信手拈来,不时地还会扔出一二个小笑话,逗得大伙笑起来。
出门旅行,最重要的是摊上一个好司机、好导游,我们有幸都摊上了。司机是个意大利人,小个子,性格憨厚,手脚勤快。他驾驶技术好,道路熟,开车平稳,还特别理解和关照我们这些老外。唐导大学旅游专业毕业,精通英、法、意、德多国语言,一路上,他体贴游客,指点迷津,活跃空气,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成为了大家的好朋友。
这个团由全国各地混编而成,近50人,有东北三省的,有北京、湖南、山西、陕西的,还有遥远的四川和新疆。游客来自天南海北,相处起来还真是很融洽,大家都说,我们从全国各个地方,能够相聚在一起,涉千山,过万水,携手欧洲一行。这是缘分,很难得,要珍惜啊!
一路上,因为不懂英文,吃了不少苦头。我们每走一个地方,早餐通常都是在宾馆里,是自助西餐。按理说,喝一杯牛奶,吃一个鸡蛋,两片面包抹些果酱,再喝杯咖啡,吃一个橘子,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顿比较丰盛可口的早餐。然而,各地的器皿形状不同,标记各异,由于看不懂英语字母,开关经常搞错。本想喝杯咖啡,按出来的是牛奶,想喝牛奶,按出来的又是白水。接了一杯,不是,再接一杯,还不是,真是很麻烦。
第二天,在奔驰的大巴上,我讲起了牛奶和咖啡的烦恼。旅伴们说,你从现在起,就该速背英语单词,邻座一个热情的小姑娘马上给我写出了一串串单词,并注上了汉语同音词。在晃动的车厢里,我开始背了起来:喝一杯牛奶——“谬克”,加点糖——“树格”,再加点盐——“少特”,还要个鸡蛋——“爱格”,加点水——“沃特”,要热水——“沸特沃特”,完事了要去卫生间——“套一来特”(特来一套)。这套举动,引起了一片笑声。还别说,真是立竿见影。来日的早餐,就顺利多了。用完餐,我想装满一杯开水,以备路上用。找了一圈,没找到,忽然一动,我一脸笑容地向着女服务员:He
!用空杯子晃了一晃:“沸特沃特”!小姑娘点点头,ok 。一转身,跑到厨房间,一会儿,装满开水的水杯送来了。我一边喊着“Thank
you”!一边想,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哪。
加载中,请稍候......